金秋时节,广袤的青海省海西州都兰草原宛如一幅绚丽画卷,牧草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牛羊成群结队,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这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出栏高峰。
10月29日上午,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和香日德镇的活畜交易市场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辆辆满载牛羊的车辆陆续驶入市场,来自各个乡镇的牧民们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他们精心饲养的牛羊,即将在这里开启新的旅程。客商们穿梭在牛羊群中,认真查看牲畜的品相,轻轻触摸感受膘情,交易过程规范有序,讨价还价声、牲畜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特的丰收乐章。
今年,都兰县的畜牧业成绩斐然。全县牛羊存栏量达到86.2315万头(只),截至10月27日,已有70万头(只)牛羊出栏。为了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都兰县农牧和科技局农牧办负责人李峰科介绍,当地科学制订出栏计划,积极引导牧民适时出栏,避免出现“惜售”和“扎堆”现象。同时,为了鼓励牧民出栏,还出台了补贴政策,按照牛80元/头、羊20元/只、生猪60元/头的标准发放补贴,全年预计发放牛羊、生猪出栏补贴1539万元。此外,当地还积极协调屠宰加工企业、活畜交易市场及专业合作社,畅通销售渠道,让牧民们能够“产得出、销得畅”。

都兰彩虹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希里布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兴奋地说:“今天我一次性卖了150多头牛,这里交易透明、流程规范,县里还有出栏补贴,总共可以拿到12000元的补贴款。这不仅让我们的出栏收益更有保障,也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
畜牧业作为都兰县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其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该县持续优化畜牧业结构,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品种改良到养殖技术培训,从疫病防控到市场对接,全方位助力畜牧业发展。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牛羊出栏的质量与效益,让农牧民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都兰县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户”的模式,逐步构建起从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这种模式不仅拓展了销售渠道,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牧民们能够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青海开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韩俊辉介绍:“前两年,香日德活畜交易市场牛羊年交易量在35万只以上,今年的交易量已突破30万只。”公司将继续发挥“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户”的优势,进一步解决农牧户牛羊出栏及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更多民众增收致富。
金秋的都兰草原,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在政策的支持、企业的带动和牧民的努力下,都兰县的畜牧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