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市的沃柑园里,种植户苏建权不再像从前那样为难以辨别的病虫害发愁。他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名为“耘眼”的应用,对着疑似病叶拍照上传,几分钟内就获得了准确的诊断结果和防治建议。“这个应用就像随身携带的农业专家,帮我及时发现了柑橘黄黄龙病,去年我的果园产量超过了7万公斤。”苏建权满意地说。
这正是人工智能技术为南宁农业带来的真切变化。近年来,南宁市将AI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推动传统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为守护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精准识别:从“人眼”到“慧眼”的跨越
过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高度依赖农技人员和老农的经验,识别慢、误判多,常常错过最佳防治时机。现在,情况大不相同。
耘眼App作为本地研发的AI农技服务平台,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精准识别病虫害种类,并同步推送整套防控方案。种植户只需将病叶、病果拍照上传,系统就能在短时间内给出专业判断,准确率高达95%。
除了事后识别,南宁市还构建了“防大于治”的智慧植保模式。全市已建成1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场(点),配备了80台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监测设备等先进仪器。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准确预测稻飞虱、二化螟等主要害虫的防治时机,大大提高了防控效率。

精细管理: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
在南宁市西乡塘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内,每头猪都享受着“个性化服务”。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AI技术分析每头猪的生长曲线、健康状况和环境参数,为每头猪定制专属的饲喂方案。“这种精准管理让每头育肥猪节省饲料成本约50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AI可以分析猪的步态、眼神、进食姿态等300多项行为指标,实时监测异常情况。一旦发现猪只出现扎堆、腹泻等异常行为,系统能在5分钟内发出预警,使疾病发生率降低20%-30%,死亡率降低15%-20%。
在隆安县丁当镇的蓝莓种植基地,智慧农业同样展现出强大威力。遍布大棚的智能终端编织成一张精密监测网络,通过每秒数万次的数据采集,实时掌握蓝莓的生长状况。基地工作人员王华佳表示:“采用AI决策系统实时调节温湿度和水肥管理,使水肥利用率提升了40%,用更少的资源种出了更优质的蓝莓。”

品质提升:从“统货”到“优品”的飞跃
在广西起凤橘洲果业的分选车间,每个沃柑都要经过智能分选设备的严格筛选。公司总经理罗增桂介绍说,机器能根据果实颜色、大小、表面瑕疵、糖度和内损等多个维度进行智能分级。
“过去种植户采用‘一树统卖’的模式,好果次果一个价。现在通过智能分选,实现了按等级销售,优质果卖出了优价。”罗增桂说,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农户收入,也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江南区的立腾农牧养殖基地,智能环控系统正在为蛋鸡创造最舒适的生长环境。基地负责人黄俊荣形象地说:“鸡舒服了,蛋才好。”这套系统能自动调节鸡舍温湿度,精准控制通风、降温等设备,有效降低了疫病发生风险,提高了产蛋率和鸡蛋品质。产出的高品质鸡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抢手货”。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宁市农业生产各项指标稳步增长:全市蔬菜产量同比增长3.7%,肉类总产量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增长7.2%,禽蛋产量大幅增长71.3%。这些数字背后,AI技术功不可没。
从田间到餐桌,从种植到养殖,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南宁农业的生产方式。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具预见性和可控性。随着更多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南宁农业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对于像苏建权这样的普通农户来说,AI技术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简单、更精准、更高效。正如他所说:“现在种地不再全凭经验和运气,科技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确定性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