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两岸休闲农业 海南打造融合发展新高地

10月29日,2025年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海南)研讨会在澄迈正式开幕。本次会议由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与海南省委员会联合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出席并致辞。这是该品牌活动连续第16年举办,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与融合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在海南自贸港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关键节点,本届研讨会以“聚智两岸·以科技创新赋能休闲农业蝶变”为主题,不仅凸显了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更释放出深化两岸合作、共谋乡村振兴的强烈信号。

站在历史交汇点,休闲农业迎来新机遇

当前,我国“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正当时。与此同时,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在此背景下,休闲农业不再只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集科技、文化、生态与经济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苏辉在致辞中强调,要“紧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趋势”,这一定位精准切中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命题。

事实上,台湾在休闲农业领域起步早、经验足,已形成“农场+文创+体验+品牌”的成熟模式。而大陆则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两岸优势互补,完全可以在智慧农业、绿色生产、农旅融合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正如一位与会台商所言:“海南的气候与台湾相似,政策又开放,是我们拓展大陆市场的理想跳板。”

科技赋能:从“看天吃饭”到“数据种田”

本届研讨会的7场主旨发言中,多位两岸专家不约而同聚焦“科技赋能”。来自台湾的农业技术专家分享了如何通过物联网监测土壤湿度、AI算法优化作物轮作,以及利用区块链实现农产品溯源。大陆代表则展示了海南本地在热带水果智能分拣、无人机植保、共享农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儋州嘉禾共享农庄已实现“认养一棵椰子树、云上实时看长势”的远程互动模式,吸引大量两岸青年参与。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不仅提升了农业附加值,更拉近了消费者与土地的情感距离。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连接两岸情感与产业的新纽带。

实地考察:看见合作落地的可能

研讨会期间,与会嘉宾深入澄迈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儋州沉香产业园、白沙休闲农业示范点等地考察。这些点位并非“样板工程”,而是真实运营、持续盈利的市场主体。例如,福山咖啡通过“种植—加工—文旅”一体化,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白沙某黎族村寨依托生态茶园,开发茶旅研学课程,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

这种“可复制、可持续、可盈利”的模式,极大增强了台资企业的投资信心。多位台青表示,海南不仅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更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一位从事有机蔬果种植的台湾青年创业者坦言:“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的温暖,而不是‘外来者’的距离。”

融合不止于产业,更在于人心

苏辉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同胞心灵契合”。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两岸农业合作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经济共赢,更是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休闲农业天然具有“慢生活”“重体验”“讲故事”的特质,恰好为两岸民众提供了共情的场景。

在澄迈的一场茶话会上,一位80岁的台湾老农与海南本地果农聊起童年种甘蔗的记忆,两人竟发现祖籍同为福建漳州。这样的“乡音乡情”,远比合同条款更能促成合作。台盟16年如一日坚持举办此类活动,正是深谙“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之道。

未来展望:海南应成为两岸农业合作“试验田”

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临近,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将为农业设备进口、技术引进、人才流动提供便利。建议海南进一步设立“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在用地审批、跨境资金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同时,鼓励两岸高校联合开设农业创新课程,支持青年创客共建“数字农创空间”。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避免“会散人走、合作中断”。可借鉴“海峡论坛”经验,设立年度合作项目清单,明确责任单位与时间节点,确保研讨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项目。

农业是两岸共同的根脉,休闲农业则是新时代的“连心桥”。2025年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研讨会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次行动宣言。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中,两岸同胞唯有携手同行,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种子都长出希望,每一寸田园都绽放幸福。海南,正以开放的姿态,成为这一愿景的最佳实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