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创业农场第七管理区地块里,温度计的水银柱还在零下3度徘徊,可齐师傅已经发动了他的约翰迪尔E360LC挖掘机。履带碾过刚结霜的稻茬地,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对他来说,霜冻不是阻碍,反而是信号——“霜前抢一块,来年多收一成”,这句老农垦人挂在嘴边的土话,如今成了整个项目部的KPI。
为什么是秋收后“黄金窗口”?
北大荒集团建设管理部2024年10月印发的《寒地高标准农田秋季施工指引》里,把10月20日到11月15日定义为“封冻前冲刺期”。文件里夹着一张用红笔圈出的日历:创业农场历年平均初雪日为11月8日,土壤封冻平均深度1.2米。换句话说,留给3.09万亩项目的有效作业日只有18天。
“早一天完工,就能早一天做沉降观测。”项目总工潘爱龙把笔记本电脑摊在皮卡引擎盖上,屏幕上是无人机刚刚传回的实时三维建模——1.8公里长的斗渠已经挖到设计标高 -2.3米,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他指着屏幕上一块红色区域解释:“这块是去年秋天没来得及平整的‘夹生田’,玉米亩产比旁边低137斤,今年必须一次性解决。”

130台机械背后的“算力战争”
很多人以为高标准农田就是“挖沟平地”,可在创业农场,每一铲下去都要经过“北大荒农服APP”里的算法校验。机手李强的驾驶室里贴着一张二维码,扫码后能看到他今天负责的田块编号、设计高程、实时油耗,甚至土壤含水率。“系统提示这块地含水率28%,得先排水再深翻,不然来年春天会起坨。”
为了这18天,项目部从建三江、牡丹江、宝泉岭三个管理局调来137台套设备,其中62台安装了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10月27日那天,单日最高作业量达到847亩,相当于过去一个整月的进度。这个数字被实时上传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农田建设一张图”平台,成为全省秋季施工的标杆案例。
“粮田”变“良田”的三笔账
1. 耕地等级账:项目区原有耕地平均等级为7.2等,建成后预计提升至5.8等,按黑龙江省耕地地力补贴标准,每亩每年可多领补贴17.4元。
2. 产量账:农场农技站做过三年对照试验,同等条件下,高标准农田玉米亩产提高146斤,水稻提高112斤。按2025年保护价测算,项目区年可增产粮食4500吨,增收约1080万元。
3. 节水账:新建的U型防渗渠比土渠减少渗漏47%,每亩年节水80立方米,整个项目区年节水247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镜泊湖的水量。

监督机制里的“土办法”
“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听起来像口号,但在创业农场,它被拆解成三张表:
《每日机械作业台账》:每台设备作业时间、油耗、故障记录,由机手和现场监理双签字。
《材料进场验收单》:水泥标号、钢筋直径、PE管壁厚,必须和投标文件一一对应,差0.1毫米都不行。
《农户监督联系卡》:项目区涉及的186户农户,每户都有一张印着二维码的卡片,扫码就能看到自家田块的施工进度,还能直接留言投诉。
10月29日,第三管理区农户老赵通过联系卡反映“斗渠拐弯处少挖了5米”,项目部当天下午就组织返工,还把处理结果贴在了公示栏里。老赵后来逢人就说:“这比当年修自家房子还上心。”
冲刺期的“人情味”
傍晚六点,天已经擦黑,第七管理区的临时食堂却热闹起来。项目部给夜班工人准备了酸菜炖粉条和羊肉汤,热气在零下5度的空气里凝成白雾。食堂墙上贴着一张红纸:“今日目标:平整120亩,完成奖励每人200元。”
齐师傅端着碗蹲在挖掘机旁,手机里跳出儿子的微信:“爸,你上新闻了!”原来,央视新闻客户端当天发了一条快讯《北大荒秋收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画面里正好有他操作挖掘机的镜头。他咧嘴一笑,把剩下的半块馒头塞进嘴里:“等这块地种上大豆,我带儿子来看,告诉他这是老爸一铲一铲挖出来的。”
交付后的“后施工时代”
11月5日,项目区最后一台压路机驶出地块,标志着主体工程完工。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按照《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创业农场需要在2026年4月前完成“回头看”:
渠道衬砌是否开裂
机耕路是否沉降
土壤改良是否达到预期
农场已经和186户农户签订了《建后管护协议》,每亩每年补贴管护费5元,由农户负责日常巡查。农技站则计划2026年春天在项目区推广“大豆 - 玉米 - 小麦”轮作,用生物固氮减少化肥用量,真正实现“良田”到“良法”的闭环。
更大的图景
创业农场的3.09万亩只是北大荒集团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根据集团规划,到2027年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00万亩,占垦区耕地总面积的78%。这个数字背后,是黑龙江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底气——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557.6亿斤,占全国11.2%,其中北大荒集团贡献了451.3亿斤。
当最后一台挖掘机驶离创业农场,齐师傅站在田埂上点了根烟。远处,新建的机耕路笔直地伸向地平线,像一把标尺丈量着这片黑土地的厚度。他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咱们北大荒人,种的不是地,是国家的底气。”此刻,这句话有了更具体的模样——3.09万亩平整如砥的良田,在月光下泛着黑油油的光,像一张等待书写的答卷,而答案,就藏在明年秋天的麦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