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0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监管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部署要求。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机制,推动形成“产”“管”协同、多方联动的监管新格局。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正从“末端抽检”向“源头防控+过程管控+结果追溯”系统性升级,对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监管逻辑的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多聚焦于上市前抽检和问题曝光后的处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而此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型”“从源头上控制风险隐患”,体现了监管逻辑的根本性转变——由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

以农药使用为例,过去监管重点在残留超标是否被检出,如今则前移至登记审批、科学用药指导、替代技术推广等环节。农业农村部提出“优化农药登记审批服务”,并非放松标准,而是通过加快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准入,引导生产者主动选择绿色投入品。这种“疏堵结合”的思路,更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规律,也更具可持续性。

“产”“管”协同:破解监管与生产“两张皮”难题

会议多次强调“产”“管”协同,直指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核心痛点:生产主体与监管部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行动不同步。一些农户因缺乏技术指导,误用或滥用农兽药;而监管部门若仅靠执法震慑,难以根除风险源头。

真正的协同,应体现在政策设计与执行的每个环节。例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嵌入绿色防控示范区,在农业补贴政策中挂钩质量安全记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强化合规用药课程。浙江某县推行“合格证+追溯码”制度,农户每销售一批蔬菜需扫码录入用药记录,系统自动预警高风险行为,既减轻了监管压力,也倒逼生产者自律。这种“监管即服务”的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

科技赋能:让监管更精准、更高效

会议提出“实施兽药‘二维码’追溯制度”“强化科技赋能”,凸显技术在全链条监管中的关键作用。目前,全国已有超80%的兽药生产企业接入国家追溯平台,实现“一物一码、全程可查”。未来,这一模式有望扩展至农药、饲料、种子等更多投入品领域。

更进一步,大数据、AI和物联网技术可构建风险预警模型。例如,通过分析历年抽检数据、气象信息、种植结构等,预判某区域某时段高风险农产品类型,实现靶向监管。山东寿光已试点“智慧农安”平台,将大棚环境数据、农事操作记录、检测结果实时上传,监管部门可远程监控,发现问题即时干预。这种“非现场、无感化”监管,既提升效率,又减少对正常生产的干扰。

执法要“长牙齿”:严打违法行为筑牢底线

会议明确要求“下狠手整治重点问题”“严厉查处违法行为”,释放出“零容忍”的强烈信号。近年来,“瘦肉精”羊肉、毒生姜、农残超标草莓等事件仍时有发生,暴露出个别地区执法宽松软的问题。

全链条监管必须以刚性执法为后盾。一方面,要加大对禁用药物、非法添加、虚假标注等行为的处罚力度,落实“处罚到人”制度;另一方面,要推动行刑衔接,对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2023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安部开展“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行动,查处案件1.2万起,其中移送司法机关300余起,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这种高压态势必须长期保持。

共建共治:让每个环节都成为安全防线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是农业农村部门一家的事,而是涉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的社会系统工程。会议提出的“定期会商、政策协同、信息共享、监管联动”机制,正是推动多元共治的关键抓手。

消费者也应成为监督力量。通过推广“扫码知来源”“一键查检测”等便民服务,让消费者用脚投票,倒逼企业守法经营。同时,鼓励行业协会制定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发挥自律作用。广东某荔枝合作社自发建立“农残自检室”,每批次果品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不仅赢得市场信任,还带动周边农户跟进,形成良性循环。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民生底线,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全链条监管不是简单叠加环节,而是重构治理体系——以绿色生产为基础,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以严格执法为保障,以社会共治为依托。随着这一机制的落地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农业不仅能“产得多”,更能“产得好”“产得安全”,让亿万百姓吃得放心、安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