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特定时节,不少养鹅人会发现一些母鹅行为异常——整天趴在窝里不动弹、不吃不喝、脾气倔强。这其实是鹅的抱窝现象。那么,鹅一般几月份容易抱窝?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鹅抱窝的时间规律
鹅的抱窝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根据长期养殖观察,鹅的主要抱窝季节集中在每年9月份到次年4月份,其中春季是抱窝高发期,尤其是4、5月份最为常见。(资料来源:多年养殖实践总结)
从繁殖规律来看,鹅的繁殖季节通常在4月至9月,每年可繁殖2次。第一次集中在春季3-4月份,第二次则在秋季9-10月份,两次孵化期相隔约30-35天。不过,也有资料显示,成年鹅在科学管理下可实现全年产蛋,抱窝行为在冬季和夏季也可能发生。(权威出处:《家禽养殖技术指南》)
母鹅通常每产9-14个蛋后就会出现抱窝倾向。在产蛋后期,细心观察会发现母鹅开始衔草垫窝,甚至啄下胸部的羽毛覆盖在蛋上,这些都是即将抱窝的明显信号。

抱窝的明显征兆
经验丰富的养殖户通过观察行为变化,就能提前判断哪些鹅即将抱窝。
第一个明显信号是衔草垫窝。母鹅在抱窝前会四处搜集柔软的草料,集中在一个地点准备垫窝,这是它们为孵蛋准备舒适环境的本能表现。
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羽毛行为变化。母鹅会用喙啄下胸部的羽毛,覆盖在蛋上。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它们已经准备好抱窝了。(资料来源:养殖户实地观察记录)
进入抱窝期的母鹅,肚皮下方的羽毛会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见裸露的红色皮肤,且皮肤温度明显高于非抱窝鹅。抱窝鹅通常不会离开窝,当有人靠近时会表现出攻击性,护巢本能特别强烈。
抱窝对产蛋的影响
母鹅一旦开始抱窝,就会出现食欲下降、停止产蛋、喜静怕动等表现。抱窝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从数日到两个月不等,这会严重影响产蛋量,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数据来源:养殖场生产记录统计)
抱窝本质上是母鹅的繁殖本能,是一种返祖现象。母鹅产蛋后,脑垂体前叶会分泌大量催乳素,导致卵巢萎缩,继而引发抱窝行为。
抱窝行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当一只母鹅开始抱窝后,其他母鹅也可能效仿,导致整个鹅群产蛋量急剧下降。因此,及时识别和处理抱窝现象至关重要。

实用催醒方法
发现母鹅抱窝后,要立即隔离,避免影响其他鹅。以下是几种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
改变环境条件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将抱窝母鹅集中到单独圈舍,前两天用冷水刺激,关在无光照的房间内。也可以使用木箱或铁桶扣住鹅,不给吃喝,不见阳光,放置安静处1天,这种方法通过应激反应达到治疗效果。(权威出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手册)
凉水浸泡法也很实用。将抱窝鹅放入浅水中,水位以浸到小腿部为宜,使其只能站立不能蹲下,通过降低体温刺激神经。通常连续3-4天即可见效。
一些传统方法也值得尝试。每天针刺鹅冠、爪心1-2次,或者用抱窝鹅的翅膀长羽毛穿其鼻孔。此外,在母鹅出现抱窝迹象时,在饲料中添加《醒抱灵》等专业添加剂,连续使用7-10天,可帮助恢复正常。
建议养殖户在傍晚时分检查产蛋箱,发现抱窝鹅要及时隔离。保持圈舍安静、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增加拣蛋次数,这些管理措施都能有效减少抱窝现象的发生。
一位资深养殖户分享道:"及时发现抱窝,用对方法,母鹅就能很快恢复产蛋,把损失降到最低。"
掌握这些技巧,鹅的抱窝期就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这些经验能帮助你更好地管理鹅群,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