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留守村民增收到户

在山西长治屯留区西魏村的红土地上,这个秋天的景象格外不同。收割机依然在田间轰鸣,但在地头举着手机直播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家人们看,这就是我们刚挖出来的红薯,红土地里长出来的,甜度特别高!”25岁的韩琦琪踩着翻松的泥土,把镜头对准刚出土的红薯。她身后,村里的大妈们正麻利地将红薯分拣装箱。

这支由“95后”大学生组成的团队,今年让西魏村的红薯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径。

从直播间到田间地头

“以前咱们村的红薯,要么等商贩来收,价格被压得低,要么自己拉去集市,一天也卖不了多少。”正在分拣红薯的刘大娘说,“现在这些娃娃们对着手机说说笑笑,就能把红薯卖到全国各地。”

韩琦琪是团队里的销售主力。她的直播间就设在田埂上,背景是忙碌的采收现场。“最远卖到了海南、新疆,”她笑着说,“很多网友说,看着这么新鲜的采摘现场,忍不住就想下单。”

如今,线上销量已占他们总销量的六成,最多时一天能接上百个订单。

技术改变了种地的方式

团队里的技术担当季科,是个不爱说话的男生。但一说到红薯,他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刚回来时,我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土样去检测。”季科发现,西魏村的红土含钾量高达12%,加上1000米左右的海拔和15℃的昼夜温差,简直是红薯生长的天然温室。

基于土壤特性,他们改良了种植技术,选用优质品种,全程施用有机肥。今年,他们种植的百亩红薯亩产达3000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0%,甜度更是达到18-22度,远超普通红薯。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要靠数据说话。”季科说。

留守老人有了新收入

最让村民们高兴的是,这些年轻人回来了,村里也热闹了。

团队带动了村里20多名留守妇女和老人就业。63岁的王大爷一边熟练地打包红薯,一边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出去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个月能挣两千多,挺好。”

分拣、打包、装车……这些岗位让村民们每月能增收2000至3000元。来自临汾的收购商王永杰在抖音上看到直播后,特地赶来考察,当场就签了长期合作协议:“我收红薯20多年了,这儿的红薯品质确实好。”

未来的路还很长

站在丰收的田埂上,韩琦琪对未来的规划很清晰:“明年我们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还要引进粉条、红薯干加工设备。”

她还打算免费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带动更多人加入。“农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能干事、能成事的地方。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潜力。”

夕阳西下,满载红薯的货车驶出村庄,年轻人的笑声还在田野间回荡。这片红土地上的新“薯光”,正照亮着乡村振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