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福建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一片片蓝色太阳能光伏板在菇棚顶上闪闪发光。棚子里,乳白色的银耳正在安静生长,再过半个月就能采收上市了。
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个坐落在翠屏湖畔的村庄,曾经是个面临发展困境的库区移民村。如今,村里90%的村民都靠着种植银耳为生,年产银耳超过2000万袋,年产值突破1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银耳第一村”。
从茅草棚到光伏菇棚的转变
“现在的菇棚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正在菇棚里忙碌的彭仁胜告诉记者,过去村民自建的传统菇棚是用木架搭顶、茅草盖帘,四周用黑色塑料膜围起来。那种棚子又矮又闷,还担心着火。
现在新建的光伏菇棚采用钢架结构,空间又高又宽敞,通风和采光都很好,还能容纳更多菌棒。最关键的是,棚顶发电,棚下种菇,一举两得。

三方受益的新模式
坂中村村委会主任高益清介绍说,村里积极探索菇棚“光伏+”模式,建设了占地约16000平方米的光伏菇棚基地,共有98间光伏菇棚。
“这种模式让菇农、村集体和光伏企业三方都受益。”高益清说,截至2024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3.5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在稳步增长。
银耳种植有了新变化
走在坂中村里,青砖黛瓦的民居与整齐的光伏菇棚相映成趣,成了村里的一道特殊风景。
村里建设了60间标准化银耳生产房和智慧银耳观光园,把产品观光、销售和银耳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对村民生产出的优质银耳,村里还会进行保底定向收购,确保大家都能稳定增收。
菇农高建平对这种变化感受很深:“现在我们直接从企业拿接种好的菌棒来培育,不仅银耳品质更好,感染率也大大降低,我的年收入提高了近三成。”
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产业发展了,村庄的“颜值”也跟着提升。村里围绕“增颜值、促发展”的目标,开展了湖岸周边环境整治,实施了外立面改造、路面白改黑、杆线下地等工程。
新建的环湖长廊、湖滨茶室、美食广场、露营沙滩等设施,让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傍晚时分,菇棚里的灯光陆续亮起,村民们开始检查温度、湿度,调整通风设备。“银耳比较娇贵,需要精心照料。”彭仁胜说,“不过我们村里产的银耳品质好,销路完全不用愁。”
望着连绵的光伏菇棚,高益清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深化‘光伏+银耳’模式,把‘中国银耳第一村’的品牌打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