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机产业政策迎来重要调整。新政策通过"优机优补"和"扶优扶强"的策略,推动农机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政策背景:农机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自2012年起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国和消费国。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将超过11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300万台,联合收割机达250万台。然而,在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存在着产业结构性的矛盾: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目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低端机型凭借价格优势占据下沉市场,但陷入同质化竞争
高端市场长期被国际品牌主导,国内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50%

政策亮点:精准引导产业升级
新政策通过差异化补贴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与鼓励创新的双重驱动体系。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政策明确了低端农机的界定标准和退出时间表。例如,对技术落后的拖拉机将逐步降低补贴比例,计划在三年内降至15%以内;部分地区已对50马力以下的低端拖拉机停止补贴。
在鼓励创新方面,政策向高端产品倾斜:
高效精量播种机补贴比例可提高至35%
1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拖拉机可获得最高10万元补贴
200马力以上无级变速拖拉机补贴上限达25万元
对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产品实施"首台套"补贴
产业响应:技术突破与创新发展
在新政策引导下,国内农机企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5年以来,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动力系统实现国产化
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拖拉机成功实现批量生产,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这一突破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提升了国产农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智能化装备取得进展
大喂入量智能谷物联合收割机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电驱精量播种机实现了精准作业,这些技术进步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服务模式创新升级
领先企业开始向智慧农业服务商转型,通过"农机+农艺+农服"的融合创新,在不同农业区域建设智慧农场,为"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时代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随着"优机优补"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农机产业将迎来深刻变革: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策引导将加速低端产能退出,促进资源向高技术领域集中,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技术创新持续推进
在政策红利激励下,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更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智慧农业加速落地
智能化、绿色化农机的推广应用,将加快智慧农业场景的全面实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一系列变革将有效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逐步显现,我国农机产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