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市场八月观察:供应充足价格稳中偏弱,九月迎新考验

八月正值南方新季早稻和再生稻陆续上市时期,市场供应增加,但终端需求未能同步跟上。加工企业订单稀少,全国米厂开工率仅维持在18%左右的低位,购销气氛整体清淡。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虽然走货量有所增加,但对价格的支撑作用有限。市场整体呈现“供需宽松、价格稳中偏弱”的格局。

价格走势:稳中偏弱成为主基调

八月以来,稻米市场价格呈现缓跌态势。截至8月11日,全国稻谷均价为2855.45元/吨,环比下跌0.79%,同比下跌3.03%。到八月末,全国大米均价进一步微调至4045.83元/吨。

分品种来看,早籼稻及中晚籼稻主产区价格普遍较7月末下跌20-130元/吨不等。终端大米消费处于传统淡季,价格稳中偏弱运行。

不同区域表现各异。南方籼稻市场新早稻上市后价格同比低开,陈稻购销冷清;东北粳稻市场交易清淡,价格震荡偏弱,仅优质品种价格相对坚挺;安徽、江苏等华东地区新粮零星上市,陈粮价格承压明显。

供需格局:新稻丰产遇上消费淡季

供应端充足是当前市场的主要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早稻总产量达2851.3万吨,同比增长1.2%。新稻丰产上市,加上政策性稻谷拍卖持续进行,市场供应充裕。

不过,政策性稻谷拍卖成交情况并不理想。8月19日的拍卖成交率仅为0.48%,反映出市场对新粮的偏好较强。

需求端表现平淡。终端大米销售清淡,加工企业订单稀少,开机率处于低位。尽管8月底开学季带动了部分集团性需求,但主要体现在走货量上,对价格支撑有限。

高温天气抑制消费、人口老龄化、饮食多元化等因素,共同导致大米口粮消费需求稳中趋降,传统淡季特征明显。

影响因素:新稻上市与政策托底并存

新稻上市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南方新季早稻和再生稻上市量增加,开秤价格低于去年同期,给市场带来一定压力。

政策支撑为市场提供了底部保障。时隔5年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再次启动,2025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1.28元/斤,这为市场提供了托底支撑,保护了农民利益。

国际市场价格也对国内形成影响。目前国际大米供应宽松,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以泰国5%破碎率大米为例,FOB报价为370美元/吨,较上月末下跌26美元/吨。进口大米具备价差优势,2025年7月我国大米进口量30万吨,同比增加249.7%。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自9月1日起实施60天大米进口禁令,这可能对区域贸易流及心理预期造成短期扰动,值得市场关注。

九月展望:新粮上市压力与需求回暖的博弈

进入九月,国内稻米市场预计仍将面临下行压力,价格整体以稳中偏弱为主,全国大米均价或在4020-4050元/吨区间运行。

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新季中晚稻将陆续上市,市场供应量预计持续增加。政策性稻谷投放持续进行,如8月26日计划投放60万吨,市场供给宽松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需求端有望温和回暖。秋季属于传统消费旺季,节日备货需求将逐步释放,但提振力度可能有限。需求回暖程度将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

政策托底作用将继续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防止价格过度下跌。

中长期来看,国内稻米市场预计将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的态势,价格波动趋于平稳。“优质优价”特征将更加明显,稻米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深加工和绿色发展方向迈进。

潜在风险与机遇并存

市场面临多重风险。九月南方中晚稻集中上市,若开秤价偏低,可能进一步压制陈稻价格。国际米价低位徘徊,进口米价差优势可能持续,对国内市场形成压制。终端大米消费需求提振力度可能不及预期。

同时存在结构性机遇。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为市场提供底部支撑,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和稳定生产。消费者对优质、特色稻米需求增加,优质品种价格相对坚挺。品牌化、深加工产品(如米粉、米糠油)等市场需求有望增长,带来附加值提升机会。

对于种植户与贸易商,应密切关注新稻上市节奏、政策拍卖信息及终端需求变化,理性看待价格波动,注意粮食储存条件,适时售粮。

加工企业可依据订单情况按需采购,控制库存成本,并关注优质粮源和品牌化发展的机会。消费者则受益于当前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的环境,可选择空间较大。

未来市场需要重点关注新季稻谷的产情和上市节奏、政策性稻谷的投放和成交情况,以及下游消费需求的恢复程度。只有把握住这些关键因素,才能在新粮上市的季节中做出明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