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辽河平原,金色稻浪在秋风中翻涌。盘锦大洼区王家街道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里,6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齿轮转动间,稻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亩产预计突破1400斤,比去年增长8%!”盘锦中尧农垦集团生产部部长赵云鹏的报喜声,随着稻香飘向远方。
这幅丰收图景的背后,藏着一部人与土地的共生传奇。
盐碱地里的绿色革命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盘锦湿地遍布的盐碱滩涂土壤含盐量高达8‰,被列为“农业禁区”。第一代垦荒人用“客土法”开启改造——从数十公里外运来优质土壤,结合化学改良剂降低盐分。经过三代人接力,曾经的“不毛之地”终于将盐分控制在3‰以下,创造了“盐碱地长出优质稻”的农业奇迹。
如今,盘锦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红海滩1号”等品种不仅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成为首批“辽宁优品”。在田庄台镇的电商直播间里,“是正宗盘锦大米吗?”的追问背后,是消费者用订单投出的信任票——运通农场的2025年新米上市一周,销量即突破800万斤。

稻蟹共生的生态密码
清晨五点的太平镇孙家村,张爽已在蟹塘边架起直播设备。这位“90后”新农人熟练地展示着肥美的河蟹:“春天投10斤扣蟹,秋天能收30斤成蟹!”她的蟹田小爽合作社在“十一”期间创下日销千单的纪录,手机那端连接着全国各地的饕客。
盘锦作为中国稻田养蟹技术发源地,开创的“一地两用、一水两养”模式暗合生态智慧:河蟹清除害虫杂草,排泄物反哺水稻生长;水稻为河蟹提供荫蔽净化水质。这种闭环系统使农药使用量减少60%,化肥施用量降低30%,却实现了“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的双赢。中尧农业的3.3万亩稻田全面推行该模式,总经理邵立宾坦言:“双丰收增强了我们推广生态农业的信心。”
三产融合的增值之路
产业升级的探索正在红海滩国家水稻公园生动上演。国庆期间,15000平方米的巨幅稻田画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金黄稻穗与嫣红碱蓬草构成震撼视觉盛宴。“408亩稻田产粮44.88万斤,旅游体验更放大了品牌价值。”景区副总栾翠道出农旅融合的精髓。
不远处的“1955国营农场”里,研学团队正在体验传统农耕。碾米机轰隆作响,新磨的稻米蒸出满屋清香,孩子们在稻壳画创作中理解“粒粒皆辛苦”。这种“种植+科技+怀旧”的模式,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近三倍。
金色田野的未来图景
夕阳为收割完毕的田野镀上暖光,齐整的稻茬如同大地的五线谱。蟹塘泛起的粼粼波光中,盘锦的秋收渐入尾声,但产业链的延伸刚刚开始——深加工车间里,米糠正转化为美容精油;冷链物流中心,锁鲜包装的河蟹即将发往全国;电商平台上,新米预售量已突破去年同期。
从盐碱荒滩到鱼米之乡,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盘锦用七十载耕耘证明:最肥沃的土壤永远是人的智慧。当最后一车稻谷驶入粮仓,这片黑土地已在孕育下一个更加丰饶的秋天——那里有科技赋能的新品种,有智慧农业的新图景,更有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