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僵苗怎么办?老农教你从种到收全程防控

种水稻的老把式们都见过这种情形:秧苗插下去后,长得慢吞吞,分蘖少,叶子不是发黄就是发紫,根又短又黑,这就是典型的“僵苗”现象。僵苗不仅耽误农时,更会导致减产一两成,严重的甚至颗粒无收。要想有效预防,就得从选种、育苗、整地、移栽到后期管理,环环相扣,全程细心。

一、选好种、育壮苗是基础

预防僵苗,得从种子和秧苗抓起。

选对品种:根据你田块的实际情况来选种。如果是冷水田,就选耐寒的早中熟品种;如果是盐碱地,就得选耐盐碱的品种。千万别选那些对当地条件敏感、容易出问题的品种。

培育壮秧:壮苗抗病抗逆能力强,不容易僵苗。

配好营养土:育苗用的床土要疏松肥沃,最好用菜园土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别用没沤熟的秸秆或生粪,容易烧根或带病菌。

种子要处理:播种前晒种一两天,再用咪鲜胺这类药剂浸种消毒,能有效预防恶苗病、稻瘟病。催芽要控制好温度,出芽整齐粗壮。

苗床管理要精细:出苗后注意控制温度,白天20-25℃,晚上别低于15℃。在2叶1心时和移栽前3-5天,分别追施一次“断奶肥”和“送嫁肥”,并用噻虫嗪等药剂喷苗,预防稻飞虱、蓟马等害虫跟着秧苗下田。

移栽前要炼苗:在移栽前7-10天,逐渐揭开薄膜通风,控制浇水,让秧苗适应大田环境,栽下去后才不容易“水土不服”。

二、整好地是根本,为根系创造好环境

很多僵苗问题,根源出在土壤上。

深耕晒垡,施足有机肥:前茬收获后或移栽前半个月,对田块进行深耕,深度20-25厘米,打破犁底层,然后晒田5-7天,能杀菌并减少土壤里的有害物质。结合深耕,每亩施入2000-3000公斤腐熟的农家肥或100-150公斤商品有机肥,配合秸秆还田,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

调节土壤酸碱度:

如果田是酸性的(pH值小于5.0),移栽前每亩撒施50-100公斤生石灰,翻耕入土,能中和酸性,消除铝、锰离子的毒害。

如果是盐碱地(pH值大于8.5),可以每亩施入50-80公斤石膏,并采用“灌大水-排水”的方式洗盐压碱,降低土壤表层的盐分。

排除土壤毒害:

对于冷浸田、烂泥田这类水温低、容易积累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田块,一定要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移栽前可以每亩施入10-15公斤过氧化钙,氧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提高地温。

对于长期种水稻的连作田,最好能跟大豆、油菜等作物轮作,或者在下田前用多菌灵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减少病菌积累。

三、规范移栽,减少伤苗

栽插环节做得好,秧苗返青快,能有效避免僵苗。

看准时机栽插:要等日均温稳定在15℃以上,没有低温霜冻风险时再栽插。避开雨天或土壤太湿的时候,防止土壤板结。

控制好深度和密度:无论是手插还是机插,深度以2-3厘米为宜,做到“不露根、不埋心”。栽插密度要合理,常规稻一般每亩1.2-1.5万穴,杂交稻0.8-1.0万穴,每穴2-3株壮苗。

尽量减少伤根:起苗时尽量带土,避免猛拔伤根。运苗时要用湿布盖好,防止根系失水干枯。

四、精准管水施肥,避免人为出问题

水和肥管理不当,是引起僵苗最常见的人为原因。

水管好:

移栽到返青期,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利于保温缓苗。

返青后进入分蘖期,采用“浅水勤灌”结合短期露田的方式,保持土壤透气,促进根系生长,切忌长期深水灌溉导致根系缺氧。

肥施准:

要平衡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化肥。返青后适时追施分蘖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补充磷、钾肥以及锌等微量元素,预防“缺素僵苗”。

化肥要均匀撒施,防止烧根。坚决不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如果发生肥害,要立即灌大水冲洗。

五、及时防控病虫害

根腐病、纹枯病、稻飞虱、线虫等病虫害会直接损伤根系和叶片,导致僵苗。

一旦发现病害,如根腐病可用恶霉灵灌根,纹枯病可用噻呋酰胺喷雾,要对症下药,及时控制。

对于虫害,如稻飞虱、蓟马可用噻虫嗪等药剂防治。有线虫的田块,可在移栽前用噻唑磷颗粒剂处理土壤。

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使用杀虫灯、释放天敌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病虫源。

六、勤观察,早补救

即使预防措施到位,也可能因为突发恶劣天气或管理疏忽出现僵苗。所以移栽后到分蘖期要经常下田查看,一旦发现部分秧苗出现生长停滞、叶色异常等僵苗迹象,要马上分析原因(是低温?缺素?还是毒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灌水调温、喷施叶面肥、改善土壤等,把损失降到最低。

预防水稻僵苗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做细、做实。从培育壮秧开始,为水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并辅以精心的田间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僵苗发生,确保水稻稳产高产。希望这些经验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