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钾盐列为关键矿物,全球钾资源战略格局生变

8月25日,美国地质调查局在《联邦公报》发布通知,将钾盐纳入2025关键矿物清单草案。这份包含54种矿物的清单,是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关键矿物体系进行的最大规模调整,标志着钾盐在其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该清单将为美国联邦政府的矿物战略储备、国内开采投资、税收政策及审批流程提供重要依据。对相关产业而言,列入清单意味着可能获得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并有机会参与联邦供应链保障计划。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格姆表示,此举旨在推动能源、国防和高科技供应链所需矿物实现本土化开采与加工。

美国提升钾盐战略地位的三大动因

美国将钾盐列为关键矿物,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首先,钾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作为植物生长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钾在促进光合作用、增强作物抗逆性和提升品质方面作用关键。全球约95%的钾盐用于生产化肥,主要是氯化钾和硫酸钾。其在粮食生产中的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

其次,全球钾肥供应集中度高风险大。当前,美国国内钾肥产能严重不足,2024年钾肥进口量达610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93%。其中近八成来自加拿大。尽管目前从加拿大进口享受关税优惠,但地缘政治变化或贸易政策调整都可能影响供应的稳定性。评估显示,依赖单一主要供应国存在潜在风险,这促使美国将钾盐纳入关键矿物清单。

第三,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列入关键矿物清单后,美国本土的钾盐勘探、开采及加工项目将更容易获得联邦资金支持,并适用更简化的审批流程。这一政策导向旨在激励国内钾盐产业发展,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中国钾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相比之下,中国对钾资源战略价值的认识更早。早在20世纪40年代,相关专家就已提出应加强钾盐资源的调查与利用。新中国成立后,钾盐被列为紧缺大宗矿产,找矿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1958年,青海察尔汗盐湖生产出第一袋氯化钾,开启了中国钾资源开发的历程。

随着农业发展对钾肥需求的增长,资源保障压力日益显现。中国钾盐资源以盐湖卤水型为主,总体品位偏低,开采条件复杂。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国内企业逐步实现了钾肥的稳定供应。然而,国内资源储量有限,折合氧化钾储量不足10亿吨,且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区。2024年,中国钾肥表观消费量约1871.6万吨,进口依存度仍达67.49%。

为建立可持续的钾资源保障体系,中国形成了“三三制”战略框架:三分之一依靠国内生产,三分之一通过贸易进口,三分之一由境外基地反哺。在国内方面,着力推进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与加拿大、俄罗斯等资源国签订长期协议锁定供应;在海外布局方面,鼓励企业在老挝、加拿大、刚果(布)等资源富集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建立海外供应渠道。其中,老挝凭借地理优势,已成为钾肥返销国内的重要来源地。

从美国的“本土化”战略到中国的“三三制”体系,都反映出主要经济体对钾资源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在粮食安全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叠加的背景下,钾资源已超越其矿物属性,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