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浦东合庆镇勤益园艺场转了转,发现个挺有意思的场景——早春的白菜,居然能在大棚里“冒”出来。这事儿得从场里的王大叔说起,他蹲在畦边盯着刚冒头的菜苗,手指轻轻拨弄着土,跟我说:“这菜啊,就像跟季节赛跑,得抢在春天来之前把根扎稳了。”
品种的选择是第一步。王大叔从棚角拿起一袋种子,上面印着“阳春”两个字。“这是农技站老周推荐的,”他用指甲掐了掐种子,“耐低温,还不容易抽薹,春天的白菜最怕抽薹,一抽薹就老了,卖不上价。”去年冬天特别冷,我还担心这菜苗能不能扛住,结果在他的大棚里,绿油油的幼苗正顺着拱棚的弧度往上爬,倒比外面的青菜看着还精神。

播种的时候得赶在“冷头里”。王大叔记得清楚,1月底就把种子撒进了育苗盘,“这比常规播种早了快两个月,”他蹲在地上用小勺子撒着细土,“外面还飘着雪呢,我们在棚里裹着棉袄都觉得冷,菜苗可不能冻着。”后来才知道,他们给育苗盘搭了“三层保暖”:先是大棚的塑料膜,再是小拱棚的薄膜,最上面还得盖层无纺布,“跟给菜苗盖了三床被子似的,温度保持在12度以上,苗才能长得匀实。”
营养土的配比也有讲究。王大叔蹲在畦边扒拉着土,“腐熟的羊粪和园土4:6拌一起,”他用手捏了捏,土团能不散开,“这样的土保水又透气,苗根扎得深,后期才长得壮。”我伸手摸了摸刚出芽的菜苗,嫩得像婴儿的皮肤,他却说:“这时候最娇气,前几天有天忘了通风,中午棚里温度蹿到28度,好几棵苗都蔫了,赶紧开窗浇水才缓过来。”

定植那天我正好在场。3月中旬,菜苗长到3叶1心,王大叔和工人在6米宽的大棚里起垄,“每畦栽4行,行距50厘米,株距35到40厘米,”他用脚在地上比划着,“每亩大概3700多棵,太密了长不开,太稀了浪费地。”菜苗移栽时带着土团,工人蹲在畦边,一棵一棵往土里按,“得让根须舒展开,不然缓苗慢。”那天阳光正好,工人额头上渗着汗,菜苗栽下去后,在大棚里歪歪扭扭地站成一排,倒像是在跟春天打招呼。
施肥和控温是日常功夫。王大叔每天早上都要去棚里转一圈,看看小拱棚的膜要不要揭开通风。“晴天上午10点后揭膜,日落前盖好,”他说,“温度高了容易闷坏菜苗,低了又长不快。”基肥是早就备下的,商品有机肥和蔬菜专用肥混着撒,“每亩1000公斤有机肥打底,后期再补点复合肥,”他指着菜苗,“你看这叶子,浓绿浓绿的,就是肥上得足。”
病害防治也得“眼疾手快”。王大叔说软腐病最麻烦,“一旦发现病株,得马上拔了,再在根周围撒点石灰消毒,不然整个畦都可能烂掉。”他蹲在畦边翻看着菜苗,“上周发现一棵有软腐病的,赶紧处理了,没影响其他的。”棚里的通风口开得比别处大些,他说这能减少湿气,“蔬菜跟人一样,免疫力强了就不容易生病。”
现在这2.5亩的早春白菜已经开始收了,王大叔说按去年的行情,亩产差不多有5400公斤,亩产值能到1.1万元。“比种常规白菜划算多了,”他笑着说,“就是冬天育苗、春天抢收的时候最累,起早贪黑守着大棚,眼睛都熬红过好几次。”我看着大棚外刚抽薹的油菜,再看看棚里绿油油的白菜,忽然明白所谓的“反季节奇迹”,不过是农民们把每个细节都抠到位,用汗水跟季节“磨”出来的结果。就像王大叔说的:“春天的白菜,得等得起,也抢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