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秋收“又快又好”:多举措助力粮食颗粒归仓

金秋时节,广袤的黑土地上传来丰收捷报。截至10月27日,全省农作物已收获23235.1万亩,占应收面积的99.2%,秋收生产基本结束。即便遭遇局地短时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黑龙江依然交出了一份“又快又好”的秋收成绩单。其中,大豆、水稻比去年提前3至5天完成收获,玉米大面积收获也提前3天完成。这背后,离不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提早行动,把握秋收主动权

秋收速度加快,关键在于“提早”。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田间管理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加上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主要粮食作物成熟期提前3至5天,为全省秋收生产提早掀起高潮创造了条件。同时,农业农村部门与气象、应急等部门紧密合作,持续开展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高影响天气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做好不利天气防范应对,确保粮食及时收获。

科技赋能,为秋收增添底气。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洪亮深有体会,农田边上的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是他的“得力助手”。这个监测站能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水温、泥温、雨量等进行可视化监测,为稻米的气候品质认证、气候溯源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提供了气象科技支撑。

提效增收,高端农机显身手

秋收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提效”。今年,各地充分利用优机优补政策和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政策,加快高端智能农机的应用普及。全省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5995台、谷物联合收割机2986台、玉米收获机3262台,这些新型农机全部投入秋收生产。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机械装备调度,共出动大中型拖拉机44.2万台、大型收获机械20余万台,为秋收提供了坚实的机械保障。

北大荒集团创业农场第六管理区种植户于海涛开上了新型收割机,每天可收获作业超过130亩地。他感慨地说:“以前最怕收割机陷进地里,费时费力还伤地。这台‘沃德280’挺好,不破坏田埂,即使在小部分倒伏地块,粮食也收得很干净。今年收成不错,自家这800多亩水稻肯定能卖上好价钱。”

提质整地,为来年春耕蓄力

秋收质量提升,体现在“提质”。我省坚持秋收生产与秋整地、秸秆综合利用同步推进,实行秋收一块、整地一块、秸秆离还田一块。目前,全省秋整地已超1.12亿亩,比去年同期多1300多万亩。北大荒农垦集团率先完成秋收生产,并已完成秋整地4582.53万亩,基本实现全面积“黑色越冬”,为来年的春耕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海伦市小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海军对此感受颇深。他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多年,推广示范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每年秋整地时将秸秆粉碎后还田,秸秆腐烂成了天然有机肥,再加上合理轮作、精心田间管理,庄稼实现了连年丰收。如今,“龙江模式”已入选国家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主推技术,持续服务于我省旱田的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

提气鼓劲,上下联动促丰收

秋收生产的高效推进,离不开“提气”。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早谋划、早启动,强调度、精指导,抓统筹、快推进。省农业农村厅11个工作组持续深入基层,各市(地)和北大荒农垦集团组织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科学安排收获顺序,及时调度秋收进展,对重点市县实行一对一精准指导,总结各地好经验好做法,适时掀起秋收高潮,实现收获效率质量双提升。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做好秋季农业生产重点工作,指导各地加快剩余玉米收获进度,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同时,抢抓封冻前有效时间,同步推进秋整地、秸秆还田离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夺取明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将与粮储部门合作,指导农户加强粮食收后储藏保管,帮助对接粮食收储企业和销售市场,做好秋粮销售工作,切实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总结今年全省粮食生产工作,谋划明年思路措施,继续主攻大面积单产提升,持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切实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