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培技术助力文莱农业现代化 宁夏专家海外种出致富瓜

11月初,文莱斯里巴加湾市郊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内,金黄色的网纹蜜瓜缀满藤蔓,工人们正小心翼翼采摘装箱。这批蜜瓜采用来自中国宁夏的沙培技术种植,皮薄肉厚、糖度高达16%以上,甫一上市便成为当地高端超市的抢手货。站在瓜棚旁,来自宁夏固原市的农业技术专家李继华仔细检查果实品相,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不仅是技术输出的成果,更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生动注脚。

沙培技术“落地生根”:从宁夏干旱区到文莱热带岛国

沙培,即以沙子为基质的无土栽培技术,起源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沙漠交界,水资源匮乏,农民长期探索出“以沙代土、节水高效”的种植模式。如今,这项源自中国乡土的智慧,跨越山海,在赤道附近的文莱焕发新生。

文莱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但传统农业仍面临土壤病害频发、连作障碍严重、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中国专家因地制宜,将宁夏沙培技术与当地气候结合:选用河沙为栽培基质,配套滴灌系统精准供水供肥,避免土传病害;同时利用遮阳网和通风系统调控温湿度,克服热带高温高湿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沙培最大的优势是可控性强。”李继华介绍,“水分、养分、pH值都能精确调控,病虫害少,产量比传统种植高30%以上。”目前,园区蜜瓜每亩产量达2500公斤,糖度和外观品质远超本地常规品种,售价高出普通瓜果2至3倍,仍供不应求。

除沙培外,园区还引入水培技术种植叶菜,利用立体栽培架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最大化。这种“中国方案”不仅解决了文莱高端果蔬依赖进口的痛点,更展示了无土栽培在热带地区的适应性与推广潜力。

多元果蔬试种成功:打造热带高效农业样板

蜜瓜只是开端。在该农业科技产业园,中国农业技术正催生更多“热带奇迹”:鲜红饱满的草莓悬挂在离地1米的栽培槽中,避免雨水浸泡导致的烂果;茄子植株健壮,果实均匀光亮;辣椒挂满枝头,辣度与风味俱佳。这些原本在文莱难以规模化种植的高附加值作物,如今已实现周年生产。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项目由中资企业与文莱农业部门合作共建,中方提供技术、设备和培训,文方提供土地与政策支持。目前园区已建成标准化温室20余栋,配备智能环境监控、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数据采集等系统,实现了“一部手机管全园”。

更关键的是,项目注重“授人以渔”。李继华等中国专家不仅现场指导,还定期举办培训班,向文莱本地技术人员传授育苗、嫁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一位当地青年技术员表示:“以前我们只知道种水稻和香蕉,现在学会了种草莓、蜜瓜,收入翻了一番。”

南南合作新范式:技术输出背后的共赢逻辑

中国与文莱的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南南合作的缩影。与传统援助不同,这种合作强调“技术适配、市场导向、本地赋能”三位一体。

第一,技术选择精准对接需求。文莱80%以上的新鲜果蔬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中国无土栽培技术恰好能解决本地生产难题,降低对外依存度。

第二,产品直面市场。园区蜜瓜、草莓等主打高端消费群体,通过商超、会员配送、观光采摘等渠道实现快速变现,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营。

第三,注重能力建设。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地农业技术骨干,避免“人走技失”。

这种模式也反哺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宁夏作为国家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正将干旱区农业技术转化为国际公共产品。固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支持本地专家参与海外项目,把宁夏经验转化为全球解决方案。”

农业国际合作需“接地气、有温度、可持续”

文莱案例给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三点启示:

一是技术本地化比技术先进更重要。沙培在宁夏用于节水,在文莱则用于防病,同一技术在不同场景发挥不同价值,关键在于因地制宜调整参数与管理方式。

二是产业融合是长久之计。单纯卖技术难持续,必须与市场、品牌、人才培训结合。文莱园区正规划建设农业科普馆和采摘体验区,推动“生产+观光+教育”融合发展。

三是小而美项目更具示范效应。相比大型基建,一个20亩的高效农业园投入小、见效快、可复制,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认可,为后续合作铺路。

一颗蜜瓜,连通两个国家的农业未来

在文莱的阳光下,一颗网纹蜜瓜不仅甜在消费者口中,更甜在当地农民心里,也甜在中国农业技术出海的征途上。它象征着一种新型国际合作——不是单向施予,而是双向赋能;不是技术炫技,而是解决实际问题;不是短期项目,而是长期伙伴关系。

随着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加剧,高效、节水、低碳的中国农业技术正成为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刚需”。从宁夏到文莱,从沙培到水培,中国农业的“软实力”正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未来,这样的“甜蜜故事”,必将越来越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