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南昌市50公里的安义县,长埠镇和石鼻镇交界处,坐落着三个相距仅四五百米的古村落。这三个村落呈"品"字形排列,由石板路相连,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安义古村群。近年来,这里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而闻名。
连接古今的石板路
三条石板路将罗田、水南和京台三个村庄紧密相连。这些石板路不仅方便村民往来,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当地人为这三条路取了寓意吉祥的名字:长寿大道、福运大道、俸禄大道,合称"福禄寿三星大道"。这些名称既体现了村民的幽默感,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行走在石板路上,可以看到道路两旁是连绵的稻田。在稻花飘香的季节,偶尔还能遇见迎亲队伍抬着花轿穿行其间,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古建筑群的文化价值
安义古村群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保存有12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罗田村的"士大夫第"和京台村的"曦庐"尤为壮观,这两座建筑均设有48个天井、100多个房门。
这些古建筑内部的装饰极具特色,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图案多以古典戏剧人物和吉祥图案为主题。建筑布局反映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村落中的寺庙、戏台、祠堂等公共建筑,则体现了古人的孝德观念和乡土情怀。
村内随处可见的古樟树、清澈的古井和生机勃勃的池塘,显示出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重视。青石铺就的古道与街巷布局合理,蜿蜒曲折地连接着各家各户,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

罗田村:千年古村的历史印记
罗田村是三个古村中历史最悠久的,其布局呈城堡式,四周筑有围墙,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楼。村民以黄姓为主,其先祖于晚唐时期从湖北迁居至此,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据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村中已有110多户人家。村内一条3米宽的青石古街曾是商业中心,聚集了各种商铺和手工作坊。每逢集市,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痕迹。
当时流传的民谣描绘了街市的繁华景象:"前街是绸缎布匹,后街是仓库栈房;上街头油盐百货,下街头烟酒磨坊;横街里茶铺饭馆,竖街里粮油诸行……"
罗田村的繁荣与西山万寿宫有着密切关系。这座著名的道教圣地位于村庄南面约30公里处,过去来自永修、靖安等地的香客都会取道罗田,在此歇脚购物,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至今仍保留着一段400多米长的麻石古道,见证了当年的盛况。

完善的村落规划
罗田村的规划管理相当完善,各房族分区而居。石板路下方建有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和下水道,形成了生活排污与灌溉相结合的综合体系。村中现存40多幢明清古建筑,其中"世大夫第"是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建筑群。
世大夫第:清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世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4400平方米,拥有48个天井、37对厢房和108间起居室,规模宏大。宅主黄秉童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商人。据族谱记载,因其品德高尚,获得乾隆皇帝御封四品官职,并赐予"克赞屏垣"匾额。
这座建筑坐东朝西,门前呈八字形,大门高大厚实,气势恢宏。内部设有"启绪堂"、"叙彝堂"等主要厅堂。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石刻工艺精湛,内容多表现戏曲故事和传统典故,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宅院后有一棵唐代古樟树,树冠覆盖面积达千余平方米,需要六人才能合抱。这棵历经千年风雨的古树依然枝繁叶茂,被誉为"古树之王",也成为罗田古村历史的最佳见证。
安义古村群以其完整的古建筑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村落布局,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江西地区的乡村生活和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古建筑、古街道和古树木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