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山,像被老天爷精心揉过的绿绸缎,一层叠着一层,风一吹,就漾开满山谷的草木香。就在这山山水水里,农民兄弟们正悄悄鼓捣着日子——你别以为种地还是老一套弯腰刨土,现在啊,他们手里捧着的,可是带着“新密码”的致富经。
就说茶叶吧,这玩意儿在贵州可不是随便种种。前阵子我去遵义出差,车刚进茶乡,就看见漫山遍野的茶丛,像给山系上了绿腰带。老乡蹲在田埂上摘芽头,指尖翻飞,露珠沾在他们的蓝布褂子上,映着晨光,亮晶晶的。“这是遵义毛尖,”旁边一个戴草帽的大叔笑着递过一把刚采的芽,“炒出来的茶,泡在杯子里,芽尖都立着,喝着有股子甜津津的清香味。”他说现在村里搞合作社,茶叶统一包装,不愁卖,去年春茶一上市,就被外地老板订光了。你说神奇不?以前只知道喝茶,现在才明白,这贵州的山,不光能长树,还能“长”出钱来。

再往黔东南走,中药材的气息更浓。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黔药甲天下”,当时不懂,现在看,还真是这么回事。在麻江县的天麻基地,我看见农户们正把刚挖出来的天麻,小心地码在竹筐里。“这天麻,”一个穿胶鞋的大哥掀开筐盖,里面的天麻圆滚滚的,像胖乎乎的“小土豆”,“晒干了能卖到一百多块一斤,比种玉米强多了!”他说以前村里种玉米,一年到头也就混个口粮,后来政府引了天麻种植技术,现在家家户户都跟着种,光这一项,一年人均能多挣不少。你看,这不起眼的“小土疙瘩”,在懂行的人手里,就成了“金疙瘩”。

要说贵州的水果,蓝莓绝对是“顶流”。我第一次吃麻江蓝莓,是在一个农家乐,老板娘端上来一小碟,紫莹莹的,像撒了把碎星星。“尝尝,刚摘的。”她笑着说。我拿起一颗放进嘴里,甜得眼睛都眯起来,又带着点恰到好处的酸,一点不腻。后来才知道,麻江的蓝莓能这么甜,是因为当地的土壤偏酸性,加上雨水足、光照好,种出来的果子自然“天生丽质”。现在村里搞规模化种植,还建了加工厂,把蓝莓做成果酱、果干,甚至花青素饮料,价格翻了好几番。老乡们说,以前这蓝莓熟了没人管,烂在地里都有,现在不一样了,“果子还挂在枝头,就被城里的订单抢光了!”
蔬菜也不简单。黔南州长顺县白云山镇,有片黄瓜地,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丰收。藤蔓上挂满了翠绿的黄瓜,顶着嫩黄的花,看着就让人有食欲。“这黄瓜,”一个正在摘瓜的大姐擦了擦汗,“都是用山泉水浇的,施的还是自家堆的农家肥,城里超市都喜欢要,说‘吃着放心’。”她说现在村里搞“订单农业”,不用愁销路,科学种植下,产量高了不少,“以前一亩地也就收三千斤,现在用了新技术,能到五千斤,价格还卖得好,日子自然就有奔头了。”

除了这些“常规操作”,贵州人还会“玩花样”。贵阳市郊有种山野菜,叫“刺老苞”,听着有点吓人,吃起来却脆嫩爽口,焯水后凉拌,城里人专门开车来摘。还有金瓜,切开里面金灿灿的果肉,蒸着吃糯叽叽的,营养还丰富,现在成了网红食材,“不少城里人就喜欢这股‘原生态’的味儿,出高价也愿意买。”你看,在贵州种地,要是只会种普通庄稼,那可就亏了——得会“看菜下饭”,哦不,是“看地选种”,把当地的特色玩明白,钱就能往兜里钻。
当然,经济林木也没闲着。山里的竹子,以前就只能当柴火,现在不一样了,能做竹家具、竹地板,甚至做成竹纤维衣服,听说附加值能翻好几倍。还有油茶,榨出来的油炒菜香,还健康,现在城里人认“农家油茶”,不少村子专门搞油茶林,“这两年油茶价格稳中有升,老乡们说,这是‘绿色银行’,得好好护着。”
贵州农民能把日子过红火,哪是靠运气?这片山给的好气候、好水土,是老天爷赏的“底子”;农民们自己琢磨的新技术、新点子,才是“金钥匙”。你看那茶园里的新芽,药田里的天麻,蓝莓架上的果实,哪一个不是他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希望?现在的贵州农村,田埂上不再只是泥土味,还飘着“钱味儿”——这大概就是生活最实在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