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一场以“兴宁鸽飞向世界”为主题的产业推进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谋肉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这场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兴宁市政府主办的盛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侯卓成的一席演讲,为“中国鸽业之都”的打造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肉鸽产业的未来,不在规模扩张,而在育种革新。
当前,我国肉鸽年出栏量已达7.8亿羽,稳居全球首位,但核心种源长期依赖进口,育种体系薄弱,成为制约产业迈向高端的“卡脖子”环节。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侯卓成教授指出:唯有以科技为犁、以创新为种,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肉鸽育种体系,才能让“兴宁鸽”真正飞向世界。

从“凭经验”到“靠数据”:表型测定技术重塑选育逻辑
传统肉鸽选育多依赖养殖户经验,看体型、摸胸肌、估体重,主观性强、效率低,优质种鸽在测定过程中损耗率高。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科技打破。
侯卓成介绍,国内肉鸽育种已成功应用B超无损胸肌检测技术,通过建立胸肌厚度与重量的数学拟合模型,可在活体状态下精准评估产肉性能。这一技术使优质种鸽的淘汰损耗减少约80%,极大提升了选育效率和种源质量。
更进一步,借鉴蛋鸡、肉鸡领域的高通量表型自动测定系统,未来肉鸽个体可拥有上百项量化指标——从出生体重、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到羽毛发育、抗应激能力,全部实现数字化采集与结构化存储。这些数据与个体身份绑定,形成动态遗传档案,为精准选种提供坚实支撑。
基因组选择:让育种周期缩短50%以上
如果说表型测定是“看得准”,那么基因组技术就是“选得早”。侯卓成强调,基因组选择技术正在彻底重构畜禽育种的时间尺度。
过去,肉鸽需养至性成熟(约5—6月龄)才能根据后代表现评估其育种价值,世代间隔长、进展慢。而如今,通过采集雏鸽脚蹼或血液样本,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液相靶向芯片(如北京农林科学院、上海农科院已研发的鸽专用芯片),可在出生后数日内预测其终身遗传潜力。
这意味着,育种周期可缩短50%以上,遗传进展速度提升2—3倍。对于亟需自主种源的中国肉鸽产业而言,这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战略突围。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基因与基因编辑尚未开放产业化的背景下,侯卓成建议优先挖掘地方鸽种中的自然优良变异,通过基因组辅助选择,聚合高产、优质、抗病等性状,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肉鸽新品种。这一路径既安全合规,又契合本土消费偏好。
融合创新:构建“表型+基因+抗病”三位一体育种体系
单一技术难以支撑产业跃升,必须推动多技术融合。侯卓成提出,未来肉鸽育种应聚焦三大方向:
- 精准育种:整合表型组、基因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实现对肉质、生长速度、繁殖力等复杂性状的精准调控;
- 绿色育种:重点选育饲料转化率高、氮磷排放低、抗病力强的品种,降低养殖环保压力;
- 智能育种:依托AI算法与大数据平台,建立动态遗传评估模型,实现“超早期、高精度、低成本”选种。
然而,技术落地离不开投入保障。侯卓成坦言,目前肉鸽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营收的2%,远低于国际畜禽种业5%—10%的平均水平。他呼吁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设数字化育种中心,夯实产业技术底座。
兴宁实践:从县域特产到全球品牌的跃迁
作为广东肉鸽主产区,兴宁市年出栏肉鸽超3000万羽,已形成集种鸽繁育、商品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此次推进会提出的“媒体+”赋能模式,更将品牌传播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兴宁鸽”从区域特产迈向国际品牌。
在科技加持下,兴宁鸽正实现“三重升级”:
品种升级: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本土种源提纯复壮与新品种培育;
品质升级:通过精准营养与智能环控,提升肉质嫩度与风味;
品牌升级:借助央媒平台讲好“科技兴鸽”故事,打开高端市场。
以科技育种筑牢中国鸽业根基
肉鸽虽小,却是大产业。在全球蛋白质消费结构向白肉转型的背景下,肉鸽以其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特性,正迎来黄金发展期。而中国要从“养鸽大国”迈向“育种强国”,关键在于掌握核心种源、突破关键技术。
正如侯卓成教授所言:“此时此刻,技术革新的号角已然吹响。”兴宁鸽的展翅高飞,不仅是一个县域产业的突围,更是中国畜禽种业自立自强的缩影。当科技之光照进鸽舍,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中国肉鸽的金色未来,正在广东这片创新热土上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