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麦区常年受连阴雨、秸秆还田、地下害虫等因素影响,小麦出苗后常出现<10cm缺苗、>10cm断垄现象。若在三叶期后才发现缺苗,传统“回种”易损伤邻株根系,简单“疏苗移栽”又常因深度不当造成“活而不壮”。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黄淮海冬小麦“双晚”技术意见》及山东、河南千亩示范场数据,系统梳理三叶期后补种、带水移栽的操作要点与深度标准,提供从诊断到返青的全程技术模板,供合作社、家庭农场直接套用。

一、三叶期后缺苗诊断:先判成因,再定方法
1. 成因分类
- 机械漏播:播种机跳粒、秸秆拖堆,呈规则性缺株;
- 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咬断胚芽,缺苗处常伴虫粪;
- 药害冻害:芽鞘扭曲、发黄,根系呈黑褐色;
- 渍害烂种:低洼处土壤湿软,种子腐烂有酸臭味。
2. 缺苗分级
生产上以麦行内连续<10cm无苗为“缺苗”,>10cm无苗为“断垄”。三叶期后调查:主茎可见3片叶、株高6-8cm,此时补种或移栽对邻株根系干扰最小。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2024年黄淮海冬小麦“双晚”技术意见》
二、补种技术:先催芽、再开沟、后带水
1. 种子处理
选用同一品种,20℃清水浸种3-5h,捞出后湿纱布包裹,置于25℃环境催芽12h,露白0.5cm即可,发芽率≥95%。
2. 开沟补播
用小型开沟器或锄头,在缺苗处开“V”形沟,深2-3cm,宽3cm;每10cm播2-3粒催芽种子,覆土1-1.5cm,轻度镇压。
3. 带水补灌
播后立即顺沟浇“蒙头水”0.5-1L/m,使土壤相对湿度达70-75%;墒情差时,可先用喷壶湿润沟底再播种、再覆土,确保“湿土盖湿种”。
资料来源:四川农村信息网《小麦缺苗断垄的补救措施》
https://www.scnjw.com/.content/myarticle/myarticle/82f94ca9-b614-11ec-b1d7-04d9f5394155/
三、带水移栽:三叶一心是黄金期
1. 取苗标准
在稠密处取“三叶一心”壮苗,带土直径≥2cm,单株或双株一墩;剔除病苗、弱苗,确保“去弱留壮”。
2. 适宜深度
“上不压心,下不露白”是通用准则,具体为:
- 砂壤土:1.5-2.0cm;
- 壤土:2.0-2.5cm;
- 粘土:2.5-3.0cm。
过浅易“吊根”,过深易“捂心”,移栽后轻压,使根系与土壤密接。
3. 带水操作
边栽边浇水:每墩浇水200-300mL,形成“泥浆”立即覆土;墒情差时,先浇“座墩水”再摆苗、覆土,最后再浇“稳苗水”100mL/墩。
4. 偏心肥
移栽后3d,顺移栽沟撒施尿素2kg/亩,少量覆土,促进新根早发;7d后再喷0.2%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提高抗寒力。

四、对比试验:带水移栽比干栽增产12%
地点: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面积:100亩;品种:济麦44;时间:2023年11月
处理 |
移栽深度(cm) |
成活率(%) |
冬前分蘖 |
亩产(kg) |
干栽(无浇水) |
2.0 |
78 |
2.1 |
628 |
带水移栽 |
2.0 |
94 |
3.2 |
705 |
带水移栽成活率提高16个百分点,冬前分蘖多1.1个,亩产增加77kg,增幅12%。
数据来源:聊城市农业农村局《小麦带水移栽示范总结》2024年2月
五、行动清单:从诊断到返青的全程管理
- 播后10d:逐行查苗,标记缺苗断垄位置,拍照记录;
- 三叶期:先催芽补种,再取壮苗移栽,带水操作;
- 移栽后3d:浇“偏心肥”,7d喷叶面肥;
- 冬前:缺苗处单独镇压,促根下扎;
- 返青期:缺苗地段提前5d追肥,确保穗数补齐。
小麦三叶期后缺苗断垄,应先判成因、再分级,补种与带水移栽同步推进。关键技术:催芽补种深度1.5-2cm、带水0.5-1L/m;移栽深度“上不压心,下不露白”,砂壤土1.5-2cm、壤土2-2.5cm、粘土2.5-3cm,每墩带水200-300mL。配套“偏心肥+叶面肥”,可使成活率>90%、冬前分蘖增加1个以上、亩产提高10%以上。建议将“带水移栽”纳入晚播麦田标准作业流程,把缺苗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