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慧农业“三剑客”亮相农交会:数据、机器人、AI养猪全解析 10月17日清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门口排起了长队,来自河北沧州的蘑菇种植户刘占坡一边刷身份证,一边跟同伴嘀咕:“听说北京团队带来个会摘蘑菇的机器人,得瞅瞅能不能给咱合作社用上。”三天里,像刘占坡这样带着问题来的专业观众超过5万人,他们都在寻找能把自家产业“提一档”的新技术。北京市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带着“农科小智”“食用菌采摘机器人”“AI+生猪健康感知预警平台”三把“利器”,在农交会上掀起一阵“北京 三农振兴 1小时前 4 热度
渭南田畴里的数字革命:从苹果到羊奶的增收账本 霜降一过,渭北台塬的晨雾还没散,白水县尧禾镇李家塬村的刘进锋已经蹲在自家7亩果园里,把滴灌带的接头又检查了一遍。手机上的“沃也农服”小程序跳出提示:昨夜0—4时土壤含水量降至18%,已自动补水12分钟。刘进锋咧嘴一笑:“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吃饭。” 刘进锋嘴里的“数据”,是陕西沃也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埋在地头的传感器和天上的无人机。2023年,这家公司把2000亩果园托管后,每亩地装上5个传感 三农振兴 1小时前 2 热度
从泥泞到标杆:兖州兴隆庄新农人关鹏鹤的农机突围与政策密码 雨下了二十一天,地像泡发的馒头,一脚踩下去泥没脚踝。2025年10月11日,兖州区兴隆庄街道种粮大户关鹏鹤蹲在田埂边,鞋底沾着半寸厚的黄胶泥,心里盘算的不是减产,而是怎样把改装后的收割机再开进地里。三天后,这台加装了法兰连接盘、双轮驱动和北斗导航的雷沃谷神GR80Pro,硬是在泥水里跑出了一条笔直的轨迹,把倒伏的玉米穗一个不落地收进粮仓。 这不是简单的秋收故事,而是一场由政策、技术、土地、人共同完 三农人物 2小时前 3 热度
潜江“十四五”农业答卷:虾稻链撬动40亿资本,粮产三连增背后的农民账本 10月21日傍晚,潜江市政府大楼三楼新闻发布厅灯火通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传根把一张彩色柱状图举过头顶——图上两条曲线,一条粮食总产从2019年的58.1万吨爬升至2025年的61万吨,另一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86万元跃至2024年的2.34万元。台下,熊口镇青年农民刘凯举起手机连拍三张,他在朋友圈配文:“国务院两次点名表扬的底气,原来就在这张图上。” 潜江人习惯把“虾稻共作 农业资讯 4小时前 6 热度
10 月生猪出栏前如何加强营养供给?圈舍卫生管理需注意哪些细节? 进入10月,昼夜温差加大,生猪处于“高代谢+高免疫”双重应激阶段,稍有不慎便出现日增重下降、腹泻率上升、舍内氨气超标等问题,直接影响出栏体重与肉质等级。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NY/T 5033-2021)与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CARS-35)最新试验数据,系统梳理出栏前30天营养强化方案与圈舍卫生管理细节,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营养+环境”双控模板,供规模化猪场、家庭农场直 农业技术 5小时前 8 热度
10月下旬后蛋鸡需补充人工光照至多少小时?分早晚两次补充有何好处? 进入10月下旬,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明显缩短,自然光照每日不足10小时。对于正处于产蛋高峰期的蛋鸡而言,光照不足将直接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导致产蛋率下降、蛋重减轻,甚至引发换羽。如何科学补充人工光照,成为秋冬季节蛋鸡养殖的关键管理措施。 根据农业农村部《蛋鸡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NY/T 3845-2021),产蛋期蛋鸡每日总光照时间应稳定维持在16小时,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lx) 农业百科 5小时前 8 热度
小麦三叶期后缺苗断垄补种与带水移栽技术全解析 黄淮海麦区常年受连阴雨、秸秆还田、地下害虫等因素影响,小麦出苗后常出现<10cm缺苗、>10cm断垄现象。若在三叶期后才发现缺苗,传统“回种”易损伤邻株根系,简单“疏苗移栽”又常因深度不当造成“活而不壮”。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黄淮海冬小麦“双晚”技术意见》及山东、河南千亩示范场数据,系统梳理三叶期后补种、带水移栽的操作要点与深度标准,提供从诊断到返青的全程技术模板,供合作社、 农业技术 6小时前 7 热度
11月北方生猪养殖场保暖可采用哪些设备如何平衡保温与通风 进入11月,北方多地气温骤降至0℃以下,寒潮频发,生猪养殖进入冬季管理关键期。低温不仅导致猪只采食量增加、日增重下降,更易诱发呼吸道疾病、腹泻甚至冻死。如何科学保暖,成为养殖场的头等大事。然而,单纯“封窗堵缝”式保温,极易造成舍内氨气、湿气积聚,反而加剧疫病风险。因此,选择适宜的保暖设备,并科学平衡保温与通风,是冬季养猪成败的核心。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显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北方猪场 三农知识 6小时前 8 热度
从桑基鱼塘到哈尼梯田:千年农遗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凌晨四点,湖州荻港村的章阿占已经蹲在塘埂上撒下第一把桑叶碎。三年前放下去的青鱼苗,今天起网,最大的一条17.4斤,活蹦乱跳地拍出一片水花。老章用沾满泥的手比划:“五亩老塘,一年12000斤鱼、300斤茧,净落五万块。”他身后的桑树已经落尽叶子,枝条却更精神——塘泥壅桑,桑叶再喂蚕,蚕沙又回塘,这条2500年前就闭环的生态链,如今成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盖章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条鱼的身价暴涨路 三农振兴 9小时前 8 热度
秦巴山沟里的小辣椒如何撬动3235户共同富裕杠杆? 这辣椒一红,手机里的转账提示就响个不停。”10月21日清晨,洛南县灵口镇宽坪村的辣椒收购点开秤,75岁的张建生把最后一筐朝天椒倒进地磅,手机随即弹出到账提示:4860元。老人咧嘴一笑:“比种苞谷强三倍,还不耽误带孙子。” 谁能想到,八年前这里还是产业空白村。2017年腊月,在广东做调料生意的任亚军回乡过年,蹲在自家老屋门口啃着冷馍,跟老支书马亚军闲聊:“咱这黄泥巴地,种辣椒行不行?”老支书把烟锅往 三农振兴 21小时前 9 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