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种是来年粮食生产的首场战役,对保障夏粮供给具有全局性意义。当前,各主产区正紧抓农时全力推进秋冬种工作。然而,受黄淮海地区连续阴雨影响,今年部分区域面临冬小麦晚播的严峻挑战。如何科学应对、稳产保收?让我们从认识“秋冬种”开始,深入一线寻找答案。
什么是秋冬种?
秋冬种,是指在秋季至初冬期间播种冬小麦等作物,待来年夏季收获的农事活动。其中,冬小麦是典型的“秋播夏收”作物——它于秋末钻入土壤,历经寒冬锤炼,在次年夏天成熟归仓。作为夏粮的主力,冬小麦产量占全国夏粮九成以上,我们日常食用的馒头、面条等,大多来源于此,堪称“国人餐桌的基石”。
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产区黄淮海麦区,覆盖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其种植面积占全国七成以上,产量接近全国总产量的八成,是名副其实的“粮仓核心”。

难题与突围:科学应对晚播挑战
今年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降雨,土壤过湿导致播种推迟,形成较大面积的晚播情况。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进考指出:“黄淮海麦区适播期降雨之多实属罕见。我们必须做到‘抢收稳种’——收获要快,播种要稳。”
一、晚播小麦如何保丰收?
整地适墒是核心
田间积水需及时排出,确保土壤湿度适中。整地不可过早,避免土壤板结。判断标准为“手攥成团、落地即散”,此时播种最利于出苗。
选种包衣是关键
中晚期晚播应选择成穗率高、分蘖能力强的多穗型品种;晚期则宜选用早熟品种。播种前务必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预防病虫害,有条件的可添加生长调节剂,促进麦苗早发。

科学施肥提地力
适量增施底肥,弥补前期雨水冲刷造成的养分流失,并增强幼苗抗寒能力。沙土地可略多施,粘壤土适当减量,增幅控制在常规施肥量的10%以内。
合理密植保苗壮
切忌盲目加大播量。适播期后每晚一天,亩播种量可增加半斤,但上限不宜超过45斤。播种深度宜浅,控制在3厘米以内,以利出苗整齐。
郭进考强调:“往年是‘七分种、三分管’,今年则要做到‘十分种、十分管’,从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需精准到位。”
二、适播区域如何抢种增效?
对于当前仍在适播期的地区,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对前期因抢收导致土壤压实、秸秆留茬高的地块,应先深耕深翻再播种。
黄淮海南部宜在10月25日前完成播种,最晚不迟于11月上中旬;北部已错过适播期的,应按晚播小麦技术标准操作,并推广使用高性能播种机,实现播种、耙地、镇压一体化作业,提升播种质量。

三、已播小麦如何安全越冬?
出苗后的管理同样关键:
及时查苗补缺,对断垄严重的地块尽快补种,避免减产。
今年土壤湿度偏高,播种后可不立即镇压,待入冬后再进行,既保墒又防冻。
加强草害防控,在温度适宜时科学施药。
浇冻水需灵活调整:墒情适宜时以镇压代替浇水;若明显缺墒,则仍需及时灌溉。
保障行动:水利工程助力冬灌
11月1日,宁夏固海扬水工程泵站机组轰鸣启动,黄河水奔涌入渠,标志着灌区年度冬灌全面展开。今年冬灌为期20天,计划灌溉面积20万亩,引水3000万立方米。该工程承担着宁夏3市6县161.79万亩农田的供水任务,同时保障120万人口及70万头牲畜的饮水需求,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结语
面对气候挑战与农时压力,今年的秋冬种更需科技赋能与精细管理。只有打好播种基础、强化全过程管护,才能将晚播影响降至最低,牢牢稳住夏粮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守护好亿万人民的“粮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