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掇刀区双碑村,深秋的柑橘香混着鱼塘的水汽扑面而来。10月28日清晨,张子越把观光车停在“山顶猪舍”旁,顺手摘下一只赣南脐橙丢给后排的游客:“尝尝,这是我们用沼液滴灌出来的,糖度能到14。”马尾辫一甩,她跳下车,鞋底沾满红土,谁也看不出这位1997年出生的姑娘,已经操盘着2850亩、年产值逼近6000万元的田园综合体。
父亲张金龙原本是矿老板,2016年响应“两山”理论,把挖掘机换成锄头,在荒坡上挖了400亩鱼塘养绿头鸭。张子越当时还在武汉华夏学院念财会,周末被父亲抓回荆门对账,“一张A4纸写满饲料、疫苗、人工,我算完头都大了”。2018年父亲做心脏搭桥手术,独生女在ICU门口守了七天,“那一刻明白,家业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她真正接手时,鸭场已经做到湖北省绿头鸭细分龙头——2019年出栏400万只,固定资产砸进去5000万,从孵化、养殖到屠宰一条链。谁料2020年疫情突袭,餐饮端需求直接砍掉七成,鸭棚里每天死掉的鸭子堆成小山。“单一品种就是赌命”,张子越把会计报表往桌上一摔,决定转轨。
转机藏在父亲早年无心插柳的生态布局里:山顶猪舍、坡地果园、坡下鱼塘、水面鸭棚,粪污顺着地势自然消纳。张子越拉着华中农大动科院的专家测了一圈,发现这套系统能把氮磷钾利用率提到65%以上,比传统种养分离模式高出一截。2019年底,父女俩咬牙掏出最后2000万积蓄,在果园边建起20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车间,2021年拿到SC生产许可证,主打酱鸭、鱼丸、蓝莓冻干脆片。

“加工不赚大钱,但能救命。”张子越算过账:一只活鸭批发价28元,做成酱鸭能卖58元,鱼丸更夸张,1斤鸭胸肉出1.8斤鱼丸,毛利直接翻倍。2022年冻品库存积压最严重的时候,加工端贡献了42%的现金流。
真正让农场破圈的是2023年掇刀区首届采摘节。张子越把蓝莓园划成30块“亲子采摘区”,门票58元/人,带走按斤算钱。三天涌进6000人,抖音话题播放量破200万,连武汉汉街的甜品店都来订蓝莓原浆。当年休闲农业板块收入突破800万,占总营收的15%。
现在的大金龙农牧,已经长成“三头六臂”:一产存栏5万头生猪、20万羽蛋鸭,二产年加工肉制品2000吨,三产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张子越的办公室墙上贴着2026年规划图:左边是华中农大合作的“科技小院”,右边是电商冷链仓,“常温鸭血粉丝汤已经打样,天猫旗舰店双11上线”。
最难的是销售。她试过社区团购,武汉洪山区一个小区一晚能卖200份酱鸭,但出省就卡在冷链成本,“一公斤运费4块5,鸭脖利润全贴进去”。最近她和荆职院食品学院折腾出常温锁鲜技术,鸭脖保质期延长到90天,“快递费直接降一半,新疆代理商已经下了首单”。
村里老人说,张家的丫头是把“泥巴路走成了柏油路”。张子越却记得,2018年第一次巡塘时,高跟鞋陷进泥里拔不出来,急得直哭。现在她穿着胶鞋能一口气走完2850亩,“农业这事儿,急不得,也停不得”。
车窗外,最后一茬晚稻正在收割,联合收割机卷起的尘土在夕阳里泛着金光。张子越掏出手机拍下视频,发到朋友圈:“第八年,6000万只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