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白菜刚进入包心期,菜地里突然冒出密密麻麻的‘白泡泡’——有的像撒了一把碎盐,有的连成巴掌大的白斑,叶背面鼓起油亮的脓疱,一掐就冒白灰。别以为这是晨露没干,更别等叶子黄了才着急,这‘白泡泡’是能让白菜减产30%的白锈病在作祟!每年这个时候,不少菜农因为没认出这‘隐形杀手’,一季辛苦全打水漂。今天就带着大家从症状、发病原因到防治技巧,来好好认识这个让十字花科蔬菜头疼的病害。
白锈病到底长什么样。它可不是只害白菜,芥菜、油菜、萝卜这些‘亲戚’都逃不过。老菜农王大叔去年种的10亩秋白菜,刚开始只是外叶上出现淡绿色小斑点,没两天就变成黄色的不规则斑,叶背面同一位置‘嘭’地鼓出1毫米左右的小白泡,细看还有光泽,像一个个微型‘青春痘’。等这些泡破了,就撒出漫天‘白灰’——这是病菌的孢子囊,沾到健康叶上就会‘扎根’。要是病斑多了,整片叶子就像被开水烫过似的发黄枯萎。最让人窝火的是采种株,花茎会肿成‘龙头’状,花瓣变绿不谢,结的荚果又小又弯,种子瘪得像碎石子,这损失比卖菜还心疼。

为啥这病总在秋白菜上‘闹事’?得从它的‘老家’说起。这病是由白锈菌‘变’出来的,它的‘老巢’可不少:病株残体里、土壤里的卵孢子,甚至种子表面都可能藏着。去年春天雨水多,王大叔没彻底清理残茬,到了秋天,地温降到10℃左右时,卵孢子就开始‘苏醒’,长出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孢子囊可‘聪明’了,在0 - 25℃都能发芽,只要湿度够,叶片上有水膜,3小时就能钻进白菜叶里。尤其是秋末10月到11月,白天15℃左右,晚上又降到10℃以下,再下几场连阴雨,菜田湿度一上来,病菌就像坐了‘火箭’似的繁殖。加上有些菜农为了省事儿,连作白菜地超过2年,土壤里的病菌越积越多,稍微有点‘温床’就爆发。
防治白锈病,老菜农们有套‘组合拳’,得从根上把病菌‘断了活路’。首先是轮作倒茬,这是最简单的办法。王大叔今年把连作了3年的白菜地,改种了玉米,地里的卵孢子没了‘寄主’,今年白锈病就没再出现。记住,至少要和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2 - 3年,像玉米、大豆、棉花都行,千万别让‘仇人’再见面。

其次是‘饭前扫地’——清园。去年秋收后,邻村老李家没清残茬,冬天来了场大雪,雪水把病叶里的孢子带到土里,今年开春就见白菜苗蔫头耷脑。正确做法是把病叶、病茎全部烧埋,别堆在田埂边。有条件的还可以深耕土壤,把病菌埋到20厘米以下,它就发不了芽了。
最关键的还是‘壮苗’。有些菜农怕苗少,留苗太密,结果白菜叶子互相‘贴脸’,通风差湿度大,病菌就趁机钻空子。合理密植,一般一亩地留1800 - 2000株,菜垄高一点,开深沟排水,雨后及时中耕松土,让土壤‘会呼吸’。施肥也得讲究,氮肥别施太多,否则植株长得嫩,抵抗力差,搭配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像草木灰、过磷酸钙,能让白菜‘皮糙肉厚’,病菌难入侵。
要是真发现‘白泡泡’了,可不能等,得赶紧打药。老把式们常用的‘铜高尚’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在叶背,能形成保护膜;或者‘银法利’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病菌一沾到就‘烂根’。打药要注意,重点喷叶背和老叶,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喷2 - 3次。但要记住,收获前15天别打药,免得药残超标。

现在秋白菜正处于包心关键期,病菌也开始活跃,老乡们可得多往菜地里跑几趟,仔细看看叶片背面有没有‘白泡泡’。这白锈病看着是小毛病,可一旦爆发,减产是小事,品质下降卖不上价才糟心。其实防治它不难,轮作、清园、壮苗、及时打药,把这四步做好,就能让白菜‘健健康康’长到收获。你今年种的白菜遇到过这种‘白泡泡’吗?是怎么处理的?评论区聊聊,让更多老乡学到实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