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祥:稻田里的“南帝”,用矮秆育种撑起中国粮食安全

在中国稻作领域,“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通”的说法广为流传。其中,“中神通”袁隆平家喻户晓,而“南帝”——广东省农科院的黄耀祥院士,同样以卓越贡献在中国农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被誉为“中国大陆半矮秆水稻之父”,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为中国水稻育种开辟了新纪元。

从“物理梦”到“稻田情”:一场台风改变的人生轨迹

1935年,中山大学物理系的课堂上,19岁的黄耀祥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到农学。彼时,物理学是备受追捧的“显学”,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但他却毅然选择了作物遗传育种学。这一转变,源于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不兴,何来民族振兴?”

黄耀祥的童年,浸透着饥饿的记忆。他出生在广东开平的农村,父亲远赴海外谋生,母亲靠一亩多地抚养五个孩子。他记得,种一亩水稻,每季只能收两三百斤,遇到台风,稻子倒伏,粮食更少。父亲每次回家带回的奶油糖,成了他童年最甜的记忆,也让他萌生了“读书救国”的念头。父亲常说:“只有读书才能救国。”而黄耀祥的答案,是扎根土地,用科学改变农业。

台风后的觉醒:矮秆育种的破局之路

1953年,一场台风让黄耀祥的育种试验几乎付诸东流。他培育的“广场13号”水稻,在台风中全部倒伏。看着倒伏的稻田,农民的叹息刺痛了他的心:“多好的稻子啊,全倒了,能不能培育出不怕台风的种子呢?”这句话,成了他科研生涯的转折点。

当时,中国水稻育种面临两难:高秆品种产量高,但易倒伏;矮秆品种抗倒伏,但产量低。黄耀祥受民间谚语“树大招风”启发,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高秆不抗风,矮秆是否可行?1955年,他在广西百色找到了一株“矮仔粘”,通过杂交育种,成功培育出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这一品种高度仅90-100厘米,抗倒伏能力强,亩产从250公斤跃升至400-450公斤,比国际水稻研究所1966年培育的“奇迹稻”IR8早了6年,被学术界誉为“开启了世界水稻育种的新纪元”。

田间地头的“竹竿子”:用脚步丈量科研的深度

黄耀祥的科研,始终扎根田间。他常说:“育种工作不能靠空想,必须深入田间,听取农民的意见。”广东的夏天酷热难耐,他却坚持下田,用竹竿拨弄水稻植株,仔细观察,挑选优良种子。农民们亲切地称他“祥叔”,他的科研助手回忆,常有农民来信要种子,他总是认真记录后寄出去。

晚年,黄耀祥视力下降,患上青光眼,但仍坚持拄着拐杖下田。家人劝他休息,他却说:“人到暮年万事休?我还有很多事要做。”他的“论稻居”里,堆满了稻穗和育种资料,连茶几、乒乓球台都被征用。妻子刘金羡曾无奈地说:“我们家的老鼠可有眼光了,专挑口感最好、营养最高的新品种样本吃。”

科学家的“倔强”:天台上的育种实验

黄耀祥的“倔强”,不仅体现在田间,更体现在对科研的执着。20世纪60年代,他的育种工作遇到阻碍,几十粒“广秋矮”变异株种子找不到种植地。情急之下,他把目光投向家里二楼的小阳台,用瓦盆、书包里的土和灶膛里的草木灰,开启了“天台育种”。水稻快成熟时,他又架起铁丝网,防止鸟雀伤害种子。这段“天台育种”的经历,成了他科研生涯中最动人的注脚。

淡泊名利,心系苍生:一生只为“人人吃饱饭”

黄耀祥一生淡泊名利,将大部分收入用于科研和资助学生。1950年代,他将每月100元的学部委员津贴全部交公;1960年代,将8000元稿费作为党费上交;1970年代后,更是将一半工资用于支持科研和帮助学生。他常说:“人人都能吃饱饭,这才是我所希望的。”

1996年,病重期间的黄耀祥仍坚持整理研究资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学生林青山回忆:“黄老师写文章时,总是一字一句斟酌,反复修改,改得多了,纸张写满了,就重新抄写一遍。”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了他的科研生涯。

结语:稻田里的永恒丰碑

黄耀祥用一生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谛。从抗倒伏的“广场矮”到“特高产、超高产育种”,从“丛化育种工程”到生态育种理论,他的每一步都紧扣国家需求,每一项成果都惠及亿万农民。如今,在广东的稻田里,“祥叔”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培育的水稻品种仍在生长,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仍在激励着一代代农业科研工作者扎根土地,服务人民。

正如他所说:“一到稻花飘香的季节,想到那些正在试验的新品种,我的心又飞到了那广阔的田野上。”这,或许是对一位科学家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