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育种领域,传统育种方法曾大放异彩。选育、杂交等传统手段,在品种改良、新品种育成、品系繁育以及经济杂交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动物育种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璀璨星辰般崛起,迅速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角落,为动物育种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极大提升了育种效率。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奇妙世界。
多倍体诱导技术
三倍体鱼、贝类有着诸多令人心动的优良特性。和二倍体相比,它们生长周期缩短,能更快地走向市场;成熟期持续生长,产量更有保障;肉质改善,口感更佳;成熟鱼寿命延长,存活率高,抗病性也大大增强。然而,仅靠自然界偶然出现的多倍体远远不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借助染色体操作技术,对人工诱发三倍体鱼、贝类展开广泛研究。如今,通过人工诱导,香鱼、虹鳟、鲤鱼、草鱼等众多经济鱼、贝类都成功获得了三倍体。比如用温度休克法诱导中国对虾三倍体,还培育出对虾多倍体并养成至仔虾;用热休克法诱导出斑节对虾四倍体,还通过对比研究为中国对虾抗逆特性提供了依据。

雌核发育技术
雌核发育属于单性生殖,卵子依靠自身细胞核发育成个体。同种或异种精子进入卵内,只是刺激卵子发育,不形成雄性原核、不提供遗传物质,子代遗传物质全来自雌核,所以后裔全是雌性,只具备母本性状。
鱼类中,像黑龙江银鲫等存在天然雌核发育现象。人工雌核发育则是用射线照射精子使其遗传失活,再与正常卵“受精”,在人工条件刺激下发育成正常个体。目前,国内外多种养殖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成功,我国在鲤鱼、草鱼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在全雌对虾研究上,也通过对比不同射线强度照射剂量对受精卵发育的影响,成功诱导出中国对虾雌核发育个体。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能直接将外源有利基因导入目标动物,引入新的生产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是定向培育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水产动物中,转基因鱼研究较为成功,转基因鲑鱼比对照生长快3 - 6倍。贝类方面,对蛤、牡蛎等皆有转基因研究,转基因鲍研究成绩突出。国内,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将大马哈鱼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鲤鱼,中科院水生所产生转基因鱼。在对虾研究中,国内外专家采用多种方法导入基因并得到表达,还不断探索新的转基因方法,如逆转录病毒介导法等,提高了转导率和表达率。
遗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传统遗传选育和改良技术虽取得不少成功,但存在诸多缺陷。当要选择的性状无法准确测量、只在成体或生活周期后期表达,或者目标涉及多个相互制约的性状时,选育效果和效率都会大打折扣。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传统育种带来新活力,遗传标记辅助育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遗传标记是染色体上可用于基因组分析的特殊位点,分为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标记。遗传标记辅助育种充分利用表型、系谱和遗传标记信息,不受环境、性别、年龄限制,提高了选种效率和准确性,尤其对限性性状、低遗传力性状和难以测量的性状优势明显。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水产动物的种质鉴定、群体遗传研究等,近年来还逐渐转向探索与生长、抗病等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或新品系。
动物育种领域,传统与现代技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动物育种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我们带来更多优质、高产、抗逆的动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