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麦区常年8—10月降水占全年55%以上,连阴雨导致"烂耕烂种"频发,平均减产8%—15%。本文依据农业农村部《2025年小麦秋播技术指导意见》与河南、山东、安徽三省7个示范农场三年跟踪数据,提出"抢排、散墒、促根、防病、精播"五字诀,为湿涝麦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一、湿涝胁迫下小麦生产的三大痛点
1. 根系缺氧:土壤孔隙水饱和度>85%时,根系呼吸速率下降62%,分蘖节长期处于还原环境,黑根率增加40%以上。
2. 耕性恶化:土壤容重瞬时升高0.15—0.20 g/cm³,犁底层厚度增加3—5 cm,播后"淤种"导致出苗率<70%。
3. 病虫草害激增:纹枯病、茎基腐病带菌率分别提高18和12个百分点,看麦娘等湿生杂草密度翻倍。
二、示范农场实测:五诀集成减损显著
2022—2024年,安徽省龙亢农场(32°57′N,年均降水934 mm)连续设置常规对照(CK)与五诀集成处理(TR)。三年平均结果显示,TR处理出苗率92.4%,较CK高21.7个百分点;越冬前总茎数796万/hm²,比CK高28%;最终实收产量7.84 t/hm²,显著高于CK的6.95 t/hm²(P<0.05)。
三、技术拆解与操作建议
1. 抢排:48小时内降渍,72小时内散表墒
目标:将耕层(0—20 cm)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下。
要点:
(1)提前疏浚田外沟,按"三沟配套"标准:畦沟深≥25 cm、腰沟深≥35 cm、田头沟深≥45 cm,确保日降雨100 mm无积水。
(2)对低洼田块,每20 m增设一条暗管(φ80 mm波纹管,埋深60 cm),可缩短排水时间30小时。
案例:2023年10月6—8日,山东济宁三日降水127 mm,采用暗管+明沟双系统的示范田48小时耕层含水量由42.7%降至28.5%,较对照提前2天达到适耕墒情。
2. 散墒:耕翻+秸秆协同,促快速降湿
原理:耕翻切断毛管水上升,秸秆膨松增加大孔隙度。
操作:
(1)选用缺口圆盘耙一次性切土12—15 cm,比传统铧式犁减少20%—25%牵引阻力,且不打乱土层。
(2)每亩均匀抛撒粉碎玉米秸秆300—400 kg(长度≤5 cm),配施尿素5 kg,调节C/N比至25∶1,加速秸秆吸湿腐解。
效果:耕层孔隙度提高4.7个百分点,0—10 cm土层含水率再降3%—4%,为适墒播种赢得48小时窗口期。
3. 促根:深松+生物刺激剂,重塑根区环境
核心:打破犁底层,提高渗透速率;补充活性氧与有益微生物,缓解根际缺氧。
方案:
(1)深松30 cm,间隔50 cm,作业速度≤6 km/h,保证底部无"台阶"断裂。
(2)播前24小时,用含3%过氧化钙+2×10⁸ cfu/mL多黏类芽孢杆菌的颗粒剂120 kg/hm²撒施并轻耙入土,可提高耕层氧化还原电位120—150 mV,促进根系下扎10 cm以上。
数据来源:2024年山东泰安市岱岳区试验,处理区越冬前单株根干重0.78 g,比对照高0.21 g,根冠比提升17%。
4. 防病:药剂拌种+种沟喷药,双保险
对象:纹枯病、茎基腐病、散黑穗病。
配方:
(1)每100 kg种子用325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浮剂40 mL+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0 mL兑水1.5 L拌种,阴干6小时后播种,防病效果>90%。
(2)播种时同步在种沟内喷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剂750 mL/hm²,形成药土层,对土传病原菌抑菌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权威出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技术方案(2025版)》
5. 精播:控深、控量、控速,一播全苗
适播指标:0—10 cm土层含水量20%—24%,地表无明坷垃,脚陷≤1 cm。
参数:
(1)播深2—3 cm,最大不超过3.5 cm,以防"闷芽"。
(2)精量条播机配装橡胶镇压轮,作业速度≤5 km/h,确保下种均匀、覆土一致。
(3)根据品种分蘖力与播期调整播量:半冬性品种10月15日前播,基本苗240—270万/hm²;每晚播2天增加15万/hm²,但最高不超过375万/hm²。
数据验证:2024年河南新乡原阳县示范,精播处理出苗率93.6%,比常规撒播高24.3%,基本苗与理论值误差<3%,实现"一播全苗"。
四、常见误区与对策
1. 误区:盲目早耕。土壤过湿时强行耕翻,易形成"亮泥块",干后坚硬如石,无法破碎。
对策:手握土团,离地1米自由落地不散即可作业;若土团摔散,说明已达适耕含水率下限,可立即整地。
2. 误区:过量施用复合肥作种肥。湿涝条件下肥料溶解快、浓度高,极易烧根。
对策:种肥纯N量≤30 kg/hm²,选用颗粒硫酸铵或磷酸二铵,与种子分沟施,横向间隔≥5 cm。
3. 误区:忽视播后镇压。湿墒土体蓬松,冬前易冻拔,死苗率上升。
对策:播后24小时内选用光面镇压器,压实宽度≥80%,压强30—40 kPa,既防"悬根"又保口墒。
五、成本—收益速算
以黄淮海中等规模户(2 hm²)为例,五诀集成新增成本:暗管折旧900元、秸秆+尿素260元、生物刺激剂336元、药剂拌种180元、精播机作业差价150元,合计1 826元。按增产0.89 t/hm²、小麦单价2.6元/kg计,新增收益4 628元/hm²,投入产出比1∶2.5,当季即可收回成本。
湿涝麦田管理的核心是"时间"与"通透"。只要抓住48小时黄金排水窗口,配套散墒、促根、防病、精播四项措施,就能将不利天气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晚中求早、湿中求稳、稳中夺取高产"。建议农户结合本地土壤类型与降水规律,提前检修沟渠、储备物料,做到"雨到即排、墒到即耕、耕到即播",为来年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5年小麦秋播技术指导意见》
资料来源:安徽省龙亢农场2022—2024年田间档案记录
权威出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技术方案(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