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骆驼产业全链升级:从牧场到市场的30亿财富密码

十月,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苏木的晨雾尚未散去,常军善已蹲在自家驼圈旁,看着挤奶工把第100峰母驼牵进挤奶架。乳白色驼奶顺着管道流入冷藏罐,不到两小时,一辆贴着“神驼乳业”标识的冷链车便驶出嘎查,直奔旗产业园。这样的场景,在阿拉善已重复了上千次,却每一次都在刷新产业账本。

常军善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100峰挤奶母驼,日均产奶1.2吨,按企业合同收购价每公斤35元计,日收入4.2万元,除去饲草、人工、防疫等成本,年净收益45万元上下。“过去卖驼绒,一年忙到头也就七八万,现在卖奶,钱直接打卡里。”他说。

让牧民底气十足的,是阿拉善盟2023年出台的《双峰驼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文件里明确写着:到2025年,全盟挤奶母驼要达3万峰,驼奶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冲刺30亿元。真金白银的补贴跟着落地——新建标准化奶驼舍每平米补200元,挤奶设备补贴30%,每峰奶驼再补500元。政策窗口期只有三年,农牧局干部下乡时把话说得直白:“错过这趟车,下趟要等十年。”

神驼乳业的车间里,自动化灌装线正以每小时6000包的速度吐出有机驼奶粉。执行总裁王海东指着生产线旁的实时屏:“今天已收奶102吨,全部来自170户签约牧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是3100名农牧民的银行卡。去年,这家公司线上销售额突破2.3亿元,天猫旗舰店复购率42%,客单价268元。

驼奶的火爆,倒逼上游加速升级。在阿拉善左旗,驼中王绒毛制品公司今年把80吨驼绒纺成了5万件成衣。副总经理何睿掀开一件驼绒大衣的里衬,指着二维码标签:“扫一下,能看到这峰骆驼的牧场坐标、剪绒时间、纤维细度。”数字化溯源让“软黄金”身价倍增——同样一件大衣,去年卖1800元,今年涨到2600元仍供不应求。

驼绒制品

产业链的尽头,甚至延伸到了骆驼骨头。在“驼城映像”工艺品厂,杨咏霖把废弃驼骨雕成售价580元的吊坠,每月卖出2000件。他手机里存着客户发来的照片:北京国贸的白领把驼骨手链和星巴克咖啡摆在一起拍照,配文“来自沙漠的硬核浪漫”。

阿拉善盟农牧局副局长康建军透露,目前全盟骆驼存栏16.8万峰,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能繁母驼7万峰,挤奶母驼2.5万峰。这些数据被做成动态热力图挂在局里会议室,红色越深代表产业密度越高。地图显示,产业核心区已从右旗扩展到左旗、额济纳旗,形成直径300公里的“黄金驼奶带”。

但产业狂奔背后也有隐忧。内蒙古农大教授张卫平在调研报告中指出:按现有增速,2025年全盟驼奶需求将达1.8万吨,而优质饲草缺口可能超过40%。对此,阿拉善已启动10万亩梭梭苜蓿套种计划,每亩补贴800元,预计明年见效。

骆驼养殖场景

在巴彦浩特镇交易市场,驼奶收购价已从年初的32元/公斤涨到38元。经纪人李建军每天经手30吨奶,他说:“现在最抢手的是‘双有机’认证奶,比普通奶每公斤贵5元,还限量收购。”这种奶要求骆驼必须散养在天然牧场,饲草中不能有转基因成分。

傍晚,常军善打开手机里的“驼产业通”APP,查看自家驼群的实时定位和健康数据。屏幕上,编号A017的母驼体温39.2℃,系统提示“轻微发热,建议添加电解多维”。他笑着摇头:“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骆驼比人还金贵。”

远处,最后一辆冷链车消失在戈壁公路尽头。车灯划破黑暗的瞬间,像极了一支射向30亿目标的箭。箭矢所过之处,荒漠草原正在长出新的经济密码——从驼奶到驼绒,从骨头到文化,每一峰骆驼都在重新定义这片土地的财富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