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闪耀世界粮食论坛 安溪铁观音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获全球关注

2025年10月10日,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迎来一场农业文明的盛会——2025年世界粮食论坛暨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作为首场活动,“从良种到美食”展览汇聚了来自140多个国家的约200家厂商、500多种特色农产品。在这场全球农业智慧与风味的交汇中,来自中国的两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和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全场焦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农耕智慧与现代可持续理念的完美融合。

千年农耕智慧登上国际舞台

在安溪铁观音展区,茶香氤氲,茶艺师以“高冲低泡”的传统技法,将滚水注入盖碗,乌龙茶叶在热浪中舒展翻腾,清亮茶汤缓缓析出。这一幕不仅是一场品饮体验,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2022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乌龙茶系统。

这一遗产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制茶工艺,更在于其完整的生态与文化体系。安溪首创的乌龙茶半发酵工艺和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至今仍是世界茶叶生产的重要技术范式。而“茶—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与“森林—村落—茶园”三位一体的景观结构,构建起山地生态农业的典范,有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升生物多样性。同时,安溪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茶文化承载着中外交流的历史记忆,是活态传承的文化瑰宝。

“入选GIAHS对提升安溪铁观音的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安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礼藕在展会现场表示,未来将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念为引领,系统推进全产业链升级,坚持低碳与科技双轮驱动,让中国茶香飘四海。

青田稻鱼共生:全球可持续农业的中国样本

与安溪茶韵交相辉映的,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智慧。作为中国首批入选GIAHS的项目(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展台上,当地多家品牌联合展出稻米、田鱼、鱼干等特色产品,并通过图文、影像等多媒体形式,生动还原了“稻中有鱼、鱼养稻田”的和谐图景。

这一系统的核心在于其精妙的生态循环机制:稻田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如昆虫、杂草),鱼类则通过游动松土、排泄物肥田,显著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土壤肥力与稻米品质。研究表明,稻鱼共生模式可使水稻产量稳定在每亩400—500公斤,田鱼亩产达30—50公斤,综合效益比单一种植提高30%以上,同时农田生物多样性提升40%以上。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多次实地考察后评价,青田模式“完美诠释了人与自然协同进化、资源高效利用与文化传承并重的可持续农业路径”,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宝贵经验。

中国农遗数量全球第一 贡献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以来,全球已有102个遗产地获得认定。作为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该倡议的国家,中国目前已成功申报25项GIAHS项目,数量稳居世界第一。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到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从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到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这些活态遗产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更是当代生态农业、乡村治理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粮农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办公室负责人扎赫迪指出:“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历经时代赓续传承,为全人类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注入了强劲动力。”在他看来,中国在农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的实践,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农遗保护不止于“申遗成功” 更在于活化利用

值得强调的是,农业文化遗产并非静态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动态演进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中国在农遗保护中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原则,推动遗产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

以安溪为例,当地通过建设生态茶园、推广绿色防控、发展茶旅融合,使铁观音产业年产值超300亿元,带动20余万茶农增收。青田则打造“稻鱼共生”区域公用品牌,开发田鱼干、稻鱼米等高附加值产品,并举办“开镰节”“田鱼文化节”等民俗活动,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遗产变资产、文化变产业”。

此外,多地还探索“农遗+科研”“农遗+教育”“农遗+数字技术”等新模式。例如,浙江大学在青田设立稻鱼共生研究基地,开展生态机制与碳汇功能评估;安溪则与高校合作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库,利用基因技术保护原生茶树品种。

让古老智慧照亮未来农业

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安全挑战的今天,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系统思维,愈发显现出时代价值。它们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从罗马粮农组织总部到福建安溪的云雾茶园,从浙江青田的梯田水系到全国25个农遗地的广袤田野,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未来,随着更多农遗项目走向世界、融入现代,中国农业文明的智慧之光,必将为全球粮食系统转型贡献更多东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