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畜禽常见疫病有哪些?科学防控指南助养殖户稳产保收

每年进入10月后,随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空气干燥或湿冷交替,畜禽机体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普遍下降,为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农村部历年监测数据显示,秋冬季是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流行性腹泻、羊痘、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高发期,也是中小规模养殖场损失最为集中的时段。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筑牢生物安全防线,实现“防得住、控得早、损失小”,已成为广大养殖户亟需掌握的核心技能。本文将结合国家最新防控政策、一线兽医专家经验及示范场实践案例,系统解析秋冬季畜禽疫病防控的关键要点与实操路径。

一、秋冬季高发疫病清单及临床特征

1. 口蹄疫(FMD):主要侵害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表现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出现水疱、溃烂,严重时导致跛行、拒食甚至死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旦暴发将对畜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和扑杀政策。

2.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以H5和H7亚型为主,感染鸡、鸭、鹅等家禽后,常表现为突然死亡、头部肿胀、脚鳞出血、产蛋骤降等。该病不仅威胁养殖业,还存在人畜共患风险,是国家重点监控对象。

3. 猪流行性腹泻(PED):由冠状病毒引起,主要危害哺乳仔猪,发病急、传播快,典型症状为水样腹泻、呕吐、脱水,7日龄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秋冬季节因保温与通风矛盾突出,极易诱发该病。

4. 羊痘:由羊痘病毒引起,特征为皮肤和黏膜出现痘疹、结痂,伴有发热、食欲减退。该病在寒冷季节高发,尤其在密闭、潮湿的圈舍中传播迅速。

此外,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胃肠炎等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在秋冬季也呈多发态势,需引起足够重视。

鸡感染禽流感后的状态

二、防控核心:构建“免疫+管理+环境”三位一体体系

面对复杂的疫病形势,单一措施难以奏效。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南(2024年版)》中明确提出,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原则,构建以强制免疫为基础、生物安全管理为核心、环境调控为支撑的综合防控体系。

第一,确保免疫全覆盖、高质量。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必须按照免疫程序,使用经农业农村部批准的疫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免疫,并做好免疫记录。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强调,免疫后21天应开展抗体水平监测,确保群体免疫合格率不低于70%。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等地方流行病,可根据本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科学制定个性化免疫方案。

第二,强化生物安全管理。这是防控疫病的“第一道闸门”。具体包括:严格人员、车辆、物资进出管理,设立消毒通道;禁止从疫区调入畜禽;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定期对圈舍、用具、环境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在2024年秋防行动中,推广“封闭式管理+分区消毒”模式,有效降低了中小养殖场的发病风险。

第三,优化饲养环境。秋冬季既要防寒保暖,又要防止通风不良导致氨气、二氧化碳积聚。建议采用“定时通风+局部保温”策略,如在仔猪保温箱、雏禽育雏区使用电热板、保温灯,而大环境则通过定时开启风机换气。同时,及时清理粪污,保持垫料干燥,减少病原滋生温床。

三、实战案例:示范场如何实现“零疫情”越冬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的“豫丰牧业”是一家年出栏生猪2万头的规模化猪场。场长张建军介绍,自2022年起,该场连续三年在秋冬季实现PED、蓝耳病等重大疫病“零发生”。其核心经验在于“三早一严”:早监测(每周采集环境样本送检)、早干预(发现异常立即隔离并采样确诊)、早处置(确诊后启动应急预案)、严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全员考核,违规者一票否决)。

同样,在江苏盐城的“鹤翔蛋鸡合作社”,通过安装智能环控系统,实时监测舍内温湿度、氨气浓度,并与通风设备联动,确保冬季鸡舍空气质量达标。同时,合作社统一采购疫苗、统一免疫时间、统一抗体检测,使禽流感免疫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2023年冬季未发生一起疫情。

四、专家建议:中小养殖户的“五要五不要”

针对中小规模养殖户资源有限、技术薄弱的特点,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提出“五要五不要”实用口诀:

定期消毒圈舍;不要随意混群或串舍。
及时隔离病畜;不要隐瞒疫情或自行处理死畜。
使用正规疫苗;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来源不明兽药。
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寒准备;不要只关门窗不通风。
主动联系村级防疫员或乡镇兽医站;不要凭经验盲目用药。

这些建议看似简单,却是多年防控经验的凝练,对提升基层防控能力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五、政策支持:疫病防控有保障

为减轻养殖户负担,国家对强制免疫病种实行“先打后补”政策,即养殖场户自行采购疫苗免疫后,凭免疫记录、抗体检测报告等材料,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申请财政补助。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动物防疫补助经费超70亿元,重点支持强制免疫、疫病监测、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此外,多地还建立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养殖户在投保后,因疫病死亡的畜禽可获得保险赔付,进一步降低经济损失。

总之,秋冬季畜禽疫病防控是一场“系统战”“持久战”。唯有将科学免疫、严格管理、环境优化与政策工具有机结合,才能在寒冷季节为畜禽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保障养殖效益与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资料
权威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指导意见(2023—2025年)
资料来源: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山东省2024年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施方案
数据来源: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第四季度疫情监测报告,2024年中央财政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