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抢收进行时: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但近期黄淮等地的连续阴雨天气给秋收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农田积水严重,收割机械难以下地,部分花生、玉米等作物出现霉变、发芽,不少种粮农户面临损失。

“我种的5亩多花生,因为连续下雨一部分发霉发芽,心里真不是滋味。”河南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农民辛小闯道出了很多受灾农户的心声。值得欣慰的是,农业保险正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太保产险不仅向当地投保农户预赔付26万元,还送来谷物干燥机,帮助农户抢收减损。

多方联动,加快理赔进度

为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损失,各地政府和保险公司正在积极行动:

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部署农业保险理赔工作,要求加快理赔进度。河南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开启秋粮理赔“绿色通道”,要求应赔尽赔、快赔早赔。山东省指导农险机构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安徽省则开展“秋收秋种”专项贷款行动,凭保险保单即可获得信用贷款。

创新服务,提升理赔效率

与正常年份相比,今年秋收更需要争分夺秒。多地优化理赔举措,为受灾农户提供更扎实保障:

在山东巨野县,农业农村局和保险公司组成联合查勘小组,采用无人机航拍与人工测量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评估损失。河南省运用科技手段,出动无人机565架次,开展作物长势监测与灾害解译,形成分级地图,确保不遗漏合理诉求。

理赔速度也显著提升。河南各保险公司对已达成赔偿协议的案件,严格落实十日内足额赔付要求。在安徽,国元保险开通理赔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启动快赔、预赔机制。中国平安在陕西的秋收理赔平均周期缩短了10天。

预赔付机制,解农户燃眉之急

截至目前,河南省秋粮保险已支付赔款13.7亿元,其中预赔款占比达75%,理赔进度超过70%。这种“先赔后结”的模式,为农户恢复生产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

山东菏泽种粮大户张五雷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农业保险的价值。他承包的1500亩玉米因秋汛减产20%,但凭借投保的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他已获得预赔付款8万多元。“一亩地保费44元,政府补贴80%,自己只掏8.8元,理赔款刚好能弥补秋收增加的成本。”张五雷算了一笔明白账。

农户期待保障更全面

尽管农业保险作用显著,不少农户仍期待保障能更加完善。皖东一位种植大户希望理赔能更精准地反映实际损失。有保险公司负责人指出,当前保险多关注作物倒伏等显性损失,对连阴雨引发的隐性损失保障还需优化。

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也是农户的普遍诉求。郓城县种粮大户徐秋良表示:“盼着保险范围能再扩大,把大豆、花生这些作物都纳入,心里才踏实。”对此,保险机构建议探索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产品,更全面地覆盖农户风险。

秋粮收获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在这场与天气的赛跑中,农业保险正以其独特的保障功能,为受灾农户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随着各方持续发力,这项重要的惠农政策必将为粮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