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傍晚,潜江市政府大楼三楼新闻发布厅灯火通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传根把一张彩色柱状图举过头顶——图上两条曲线,一条粮食总产从2019年的58.1万吨爬升至2025年的61万吨,另一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86万元跃至2024年的2.34万元。台下,熊口镇青年农民刘凯举起手机连拍三张,他在朋友圈配文:“国务院两次点名表扬的底气,原来就在这张图上。”
潜江人习惯把“虾稻共作”称作“水下银行”。刘凯的120亩田里,3月下旬投苗,5月初收第一季虾,6月栽秧,9月底再收一季虾,田里全年不闲着。他给记者算细账:2024年小龙虾亩产210公斤,田头价36元/公斤;稻谷亩产620公斤,订单价比国家托市价高0.12元/公斤。刨去土地流转费、饲料、人工,亩均纯利4600元,比单种中稻多赚2800元。

“水下银行”的利息,来自一条被写进国务院督查激励名单的产业链。市财政局副局长周军透露,过去五年,中央及省级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资金3.07亿元到账后,潜江用1∶13的杠杆撬动了社会资本39.8亿元。这笔钱流向了9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32家跻身省级以上梯队,国家级5家。潜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把80万吨小龙虾加工能力拆成18个规格,最小的“麻辣虾尾”在抖音直播间3分钟卖出12万袋;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线,把碎米做成婴幼儿米饼,出口价每吨比原料翻4倍。
在龙湾镇瞄新村,村支书张远华把“联农带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多打几份工。”村里成立潜江虾稻共作专业合作社,吸纳287户农户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每亩800元;合作社再与湖北莱克水产集团签订订单,集团按高于市场价0.5元/公斤收购小龙虾,年底二次返利每亩再分200元。2024年,瞄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万元,比全市平均高出3300元。

粮食安全底线同样被守得死死的。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华军记得,2022年夏遭遇60年一遇干旱,市里紧急调度127座提水泵站,从汉江提水1.2亿立方米,硬是把155.07万亩水稻“喂饱”。高标准农田建设立下头功:11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每亩节水80立方米、节肥6公斤、增产65公斤。
科技赋能让“老把式”换了新活法。老新镇种粮大户杨本才的插秧机装了北斗导航,直线误差不超过2.5厘米,一天能插50亩;他的无人机一次装载16升药液,8分钟完成20亩病虫害防治。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8.5%,比“十三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4亿元。

“十四五”收官之年,潜江农民的钱袋子鼓得实实在在。市统计局住户调查科科长别婷婷翻开账本:2024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6元,同比增长6.6%,增速全省第一。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2.3%,经营净收入占比39.1%,财产净收入占比7.8%,转移净收入占比10.8%。“财产性收入占比首次突破7%,说明农民开始从土地里‘生金’。”
站在“十五五”门槛上,陈传根透露,潜江已储备农业农村重大项目42个,总投资78亿元,其中虾稻产业链延伸项目占六成。刘凯的下一个计划是把120亩虾稻田改造成“稻虾鳝”立体模式,预计亩均纯利再增1500元。他笑着对记者说:“国务院的表扬信,就是我们继续干下去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