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一过,渭北台塬的晨雾还没散,白水县尧禾镇李家塬村的刘进锋已经蹲在自家7亩果园里,把滴灌带的接头又检查了一遍。手机上的“沃也农服”小程序跳出提示:昨夜0—4时土壤含水量降至18%,已自动补水12分钟。刘进锋咧嘴一笑:“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吃饭。”
刘进锋嘴里的“数据”,是陕西沃也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埋在地头的传感器和天上的无人机。2023年,这家公司把2000亩果园托管后,每亩地装上5个传感器、1个摄像头,每棵树挂上二维码。技术员王鑫在后台给记者调出一棵编号为BY - 6 - 117的瑞雪苹果树:氮磷钾比例、叶片叶绿素值、果实糖酸比实时滚动。“系统发现钾略低,自动把滴灌配方调成18 - 8 - 34,两天后糖度提高了0.7度。”
数据带来的甜头直接落到农民口袋。刘进锋算过账:托管前,每亩投入化肥农药780元,产量4000斤,卖1.2元/斤;托管后,投入降到620元,产量涨到4800斤,优果率从65%升到82%,地头收购价1.6元/斤。一增一减,亩均纯利多了1900元。再加上他在公司做分级包装的4.8万元年薪,两口之家一年稳稳落袋10万元。

同样的故事在白水县林皋湖渔业基地换成了“水账本”。基地负责人杨俊掀开养殖池的保温膜,手机APP实时显示:溶氧7.3mg/L、氨氮0.02mg/L、水温23.5℃。三年前,这里还是“靠经验换水”的土塘,现在装了28套水质在线监测仪和自动投饵机,草鱼苗从投放到上市缩短到110天,比传统模式少30天,饵料系数从1.6降到1.2。杨俊指着池埂上的光伏板说:“一年省电费12万,多出的利润按股比分给周边37户养殖户,每户年底分红1.1万元。”
沿着京昆高速往南40公里,富平县庄里镇王庄村的柿农赵铁锁正把最后一筐火晶柿子倒进选果机。机器“咔嚓咔嚓”分出9个等级,最大的“特王”单个卖到3.5元,最小的“二级果”也被陕西沐梵食品公司收去做柿子醋。赵铁锁感慨:“过去一斤统货卖8毛,现在分级卖,平均价1.4元,一亩柿子多挣2000块。”
富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军锋给出全县数据:36万亩柿子,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85亿元,其中精深加工占47%,农民来自柿子的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6820元。支撑这一数字的,是县里的5家省级龙头企业和127家合作社,从脱涩、冻干到柿子单宁提取,每颗柿子被“吃干榨尽”。

而在富平县城关街道办新庄村,红星美羚乳业的挤奶大厅里,奶山羊“咩咩”叫着走上转盘式挤奶机。48岁的养殖户惠芳琴把自家120只奶山羊交给企业托管,每只羊年产奶量从650公斤提高到820公斤,鲜奶收购价稳定在4.2元/公斤,比散养户高0.3元。惠芳琴说:“过去怕跌价,现在签了10年保底合同,只管养好羊。”
红星美羚副总经理王建生透露,企业以“公司 + 农户”模式联结3200户养殖户,95万只奶山羊年产25.6万吨羊乳,其中72%就地加工成奶粉、奶酪,附加值提升2.8倍。2024年,富平县奶山羊产业为农民带来人均增收4300元,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产业链的中端,澄城县的新沃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总经理任张勇拿起一袋标注“冬枣专用肥”的黑色颗粒:“这是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的配方,氮磷钾18 - 5 - 25,加6%黄腐酸和2亿/克枯草芽孢杆菌,在大荔县朝邑镇试种时,冬枣裂果率从15%降到3%,糖度提高1.2度。”2024年,这款肥料在渭南、运城、吴忠三地推广12万亩,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
离新沃盈20公里的翟卓村,富源仓储分拣中心的4.0苹果分拣线正以每秒5个果的速度运转。村党支部书记党中秋指着冷库门口的一车车苹果说:“果农现摘现储,合作社统一销售,每斤比地头多卖0.3元,全村4000吨苹果多挣240万元。”这套“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让翟卓村集体经济收入3年翻了4番,2024年达到118万元。

从白水苹果到富平柿子,从林皋湖的鱼苗到红星美羚的羊奶,数字技术像一条看不见的丝线,把分散的小农户串进现代化大产业。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飞给出全市数字:2024年,渭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38元,其中科技贡献率达到62%。
站在富平县到贤镇的万亩柿子观景台,赵铁锁指着远处一排排光伏板说:“那是新上的农光互补项目,柿子树下种柴胡,光伏板下养土鸡,一亩地三份收入。”在他脚下,老枝虬结的柿子树正冒出嫩芽,新的数字故事,又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