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要义。日前,云南省重磅发布《云南省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三年云南农村居民的增收之路擘画了清晰蓝图,旨在推动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越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多管齐下,推动四项收入全面增长
《方案》围绕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精准发力。在经营净收入方面,通过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发掘乡土副业潜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与消费活力,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激活林下经济,为农民经营增收筑牢根基。工资性收入上,深挖本地就业潜力,稳定省外就业规模,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让农民就业之路更宽广。转移净收入领域,全面落实补贴政策,加强低收入人口帮扶救助,为农民生活增添保障。财产净收入方面,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产业引领,激发增收内生动力
产业是增收的关键支撑。《方案》明确要求,每个县(市、区)培育2至3个联农带农效果显著的主导产业,每个乡(镇)发展1至2个特色突出的产业,每个村打造1个市场认可度高的特色产品。这一举措旨在构建县、乡、村三级产业联动体系,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支持青年创业兴乡,有序引导30万名以上青年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盘活闲置资源,实现“方寸之地”变“增收宝地”。支持村集体利用各类资源谋划发展项目,收益按规分配到农户,让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农民。

政策兜底,筑牢增收保障防线
为确保农民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方案》强调及时足额兑现各类到人到户补贴资金,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聚焦脱贫人口等低收入人群,坚持开发式帮扶与兜底性保障相结合,支持有劳动力的低收入人口发展生产、外出就业、从事公益性岗位。对低收入人口分类实施救助帮扶,健全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及时动态调整,为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
成效初显,新征程再谱新篇
回顾2022年至2024年,云南省已完成一轮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成效斐然。2024年,云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50元,增长6.7%;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7元,增长7.2%。这些数据见证了云南促农增收工作的坚实步伐。
站在新的起点上,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还对提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统计调查服务保障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促农增收的强大合力,保障增收行动取得预期效果。
云南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攻坚战,也是一次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在《方案》的指引下,云南广大农村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的生活必将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