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条例》施行:照亮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之路

为推动农村公路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契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农村公路条例》于2025年6月27日经国务院第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自2025年9月15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共28条,从明确发展导向、压实责任主体、提升路网质量、加强管理养护、强化安全保障、促进融合发展等六个关键维度,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与实施进行了细致规定。其中特别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实现一体化建设,统筹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等多元需求,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这一条例的出台,为长期处于薄弱状态的农村道路照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推动力。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64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4.5%,等级公路比例更是高达97.3%。然而,在庞大的路网规模背后,照明设施的普遍缺失与升级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农村照明面临着诸多挑战。偏远山区电网基础薄弱,传统市电难以普及;复杂的地形条件限制了常规路灯的安装;随着乡村文旅产业的兴起,市场对兼具功能与景观文化特色的照明需求日益增长;资金缺口巨大,县级财政面临较大压力;施工维护成本高且专业力量不足。与此同时,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推动照明需求从基础功能向融合景观、文化内涵的多元化方向转变,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潜能。

《农村公路条例》明确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需一体化建设,这将促使照明设备与公路同步规划、施工和投入使用,为道路照明行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上下游企业可从多个重点方向发力:优化产品与维护,采用耐候材料提升产品可靠性,融入智能技术实现故障检测和亮度调节,降低维护难度;提供多样化供电方式,开发适应山地等地形的特种路灯及带警示功能的照明设施;重视安全保障,确保照明设施稳定运行;推动照明产品多元化,挖掘地域文化元素,设计具有特色的照明设施,打造夜间景观,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面对挑战与机遇,近年来相关行业积极行动。深入12个省市的70余家市政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全面摸清行业痛点,识别出如现行LED道路和隧道照明产品能效指标整体偏低,无法充分发挥能效标准在照明节电和行业技术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等关键问题。连续20余年举办“中国道路照明论坛”,2025年聚焦“低碳、融合、韧性、安全”主题,汇聚400余位政企代表,展示低碳照明、智慧灯杆、新材料等创新成果,为供需双方搭建直接沟通的桥梁。联合专家推动道路照明能效标准修订,提出提升能效水平、完善能效指标等建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采纳。以文件形式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建议,希望借力“两新”政策实施与“两重”项目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将路灯、隧道灯等大宗用户照明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并探索在高速公路加装LED路灯的可行性,推动高效、绿色、低碳照明电器产品加速进入市场,激活国内照明消费市场活力。

《农村公路条例》的实施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未来,相关智慧路灯专委会将持续深耕细分领域,联动行业力量,共同探索道路照明在广袤乡村的新模式与新价值,让高质量的光明不仅照亮村民回家的路,更照亮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