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畜牧业:多管齐下,迈向“畜优牧兴”新征程

在内蒙古的畜牧业版图上,赤峰市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牲畜存栏量高达2378.8万头只,稳稳占据内蒙古榜首之位;肉牛、肉羊、生猪、禽的出栏量在全区名列前茅;肉类综合生产能力达165.7万吨,蛋产量达40.3万吨,这两项关键指标同样位列内蒙古第一。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数据,生动地展现了赤峰市畜牧业朝着“畜优牧兴”大步迈进的坚实步伐。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重畜牧。”面对传统牧业,赤峰市积极探索焕新之路,聚焦良种繁育、力推设施升级、拥抱智慧科技,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提质增效组合拳。

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良种是核心要素。赤峰市立足自身实际,将肉牛改良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实施基础母牛提质增量、大力推广肉牛冻精、配备先进冷配器材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加速了肉牛改良的进程,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定期开展肉牛改良技术员技能培训,举办改良员技能大赛,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巴林右旗大板镇浩饶沁嘎查塔日家庭牧场便是肉牛改良的成功范例。这里全部肉牛采用冻精进行自繁自育,产出的架子牛品质优良,平均每头价格比其他场户的普通架子牛高出2000元左右。牧场负责人特木热自豪地说:“2024年,我们完成西门塔尔肉牛冻精冷配1900多头,受胎率高达90%,在周边养殖场户中赢得了高度信任,一年下来,改良收入就有20万元。”如今,特木热既是养殖户,也是技术娴熟的肉牛改良技术员。此外,赤峰市还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广优质种公羊,突出本地自主培育羊品种的特色优势,提升肉羊单产效益,为打造百亿级肉羊产业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全市拥有种羊场34家,年出场种羊4.4万只。

养殖业的发展,设施是重要保障。赤峰市在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同时,设施畜牧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阿里木图嘎查的牧民胡格吉乐,尝到了舍饲养殖的甜头。他感慨道:“精准掌握繁育时间,羔羊成活率提高了,管理更加规范,羊的品质也提升了。”2024年,他家因羊的品相好、肉质佳,每只多赚了300元,还保护了天然草场。赤峰市在发展设施畜牧业过程中,探索出规模适度、标准化生产、生态循环、智慧管理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通过科技赋能与项目扶持,引导养殖场户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024年,全市新增舍饲棚圈面积114.1万平方米,新增舍饲圈养牲畜90.5万头只,配套畜牧业设备约32万台套。

提高效益,科技是关键支撑。自2021年起,赤峰市农牧局借助互联网优势,打造了数智牧途——赤峰市肉牛大数据平台,并同步开发了“草原云牧”“草原云牧助手”和“畜安安”微信小程序,大力发展智慧畜牧业。阿鲁科尔沁旗坤都镇乌森义和嘎查牧户巴音布和说:“‘草原云牧’帮了大忙!在手机上就能随时查看每头牛的情况,还能建系谱档案,避免近亲繁殖,管理方便多了。”今年3月,“草原云牧”正式接入全球领先的DeepSeek大模型,成为国内首个融合AI技术的畜牧业智能平台,助力肉牛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截至目前,赤峰市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录入肉牛信息210余万头,覆盖养殖场户9.3万户以上,数字服务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做强畜牧业经济,是我们融入发展大局、贡献农牧力量的核心。”赤峰市农牧局局长比其格图表示,未来将继续提高站位,聚焦主责主业,以良种繁育、设施升级、智慧赋能为抓手,持续推进“畜优牧兴”,为保障全区乃至全国优质畜产品稳定供给贡献赤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