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金银花种植区,每年因白粉病导致的减产能达到三成以上。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白色粉末,却让许多农户头疼不已。金银花作为药食同源的重要经济作物,全国种植面积超千万亩,而白粉病作为其最顽固的病害之一,几乎在每个产区都有发生。想要让金银花安全生长、产量稳定,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是关键。
金银花叶片上出现白色斑点,起初像撒了一层面,慢慢会连成一片,严重时整张叶片都被白粉覆盖,这就是典型的白粉病症状。在山东平邑县的金银花种植基地,58岁的种植户王大叔指着自家田垄上的病叶说:“往年这病一上来,叶子黄得比正常年份早一个月,摘花的时候都得抢着采,不然花苞还没成熟就落了。”除了叶片,茎秆和花苞也会受害,茎上出现褐色斑块,花苞扭曲变形,最终脱落,直接影响金银花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病害的“老家”在病残体上。每年秋冬季节,病菌以子囊壳的形式躲在落叶、枯枝里越冬,来年春天温度回升,子囊孢子随风传播,开始感染嫩叶。一旦发病,病部又会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不断扩散,形成二次甚至多次侵染。高温干燥的天气最容易让它“兴风作浪”,但如果种植密度太大,枝叶太密不透风,或者氮肥施得太多,植株长得嫩弱,也会给白粉病可乘之机。有农技专家观察发现,田间湿度大但不通风时,白粉病发病速度比单纯干燥环境快两倍。
选对品种是打好防治基础的第一步。在河南封丘县,当地推广的“封金银花1号”抗病性就比普通品种强30%,这几年当地的白粉病发生率明显降低。在山东平邑,树型金银花“金花3号”也是农户们的首选,它不仅抗病,而且采摘方便,产量还高。选好品种后,定植前的土壤消毒也很重要,每亩撒施50公斤生石灰,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越冬病菌。

科学管理是 preventing 病害的关键环节。合理密植不能贪多,一般每亩栽300 - 400株,植株之间保持40 - 50厘米的间距,这样既能保证通风透光,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施肥要讲究“配方”,底肥多用腐熟的农家肥,比如每亩施2000公斤羊粪或鸡粪,生长期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像磷酸二氢钾溶液,在现蕾前喷施2 - 3次,能让植株茎秆粗壮,抵抗力增强。修剪更是不能少,每年冬天要剪去病弱枝、交叉枝,春天新枝长到30厘米时打顶,促进分枝但又不影响通风。雨后及时排水也很重要,低洼地块要起高垄种植,避免积水导致湿气滞留,给病菌创造滋生条件。
一旦发现白粉病苗头,药剂防治要及时跟上。农技站的李技术员推荐了“组合拳”:发病初期用己唑醇加有机硅喷雾,每30斤水兑20毫升,7 - 10天喷一次,连喷2 - 3次。这种药不仅能抑制病菌,还能保护新叶生长。早春发芽前,喷波美1 - 2度的石硫合剂,能有效清除越冬病菌,这是很多老农户常用的“清园”方法。对于已经发病的植株,要重点喷叶片背面和嫩梢,因为这些地方是病菌聚集的地方。另外,搭配百菌清或多菌灵,能同时防治炭疽病等其他病害,做到“一药多防”。

金银花白粉病虽然顽固,但并非不可控。从品种选择到日常管理,再到及时用药,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种植户们要记住,没有一劳永逸的防治方法,只有综合措施才能把病害的影响降到最低。毕竟,金银花的市场价格不错,一朵优质的金银花能卖到几毛钱,只有保证健康生长,才能有好的收益。现在正是金银花生长旺季,多留意田间叶片变化,发现问题早处理,才能让今年的金银花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