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船喽——!”一声嘹亮的号子,像一把利剑,瞬间划破了广西北部湾海域上那层薄如轻纱的晨雾。防城港市企沙渔港里,瞬间沸腾起来,成千上百的渔船马达轰鸣,竞相出发,驶向那蔚蓝的牧场。而在岸边,一场盛大的百米海鲜长桌宴早已摆开,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伴着阵阵海风,人们围坐一起,共享这大海慷慨馈赠的盛宴。
这幅生机勃勃的滨海生活画卷,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背后,藏着一份由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为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精心绘制的村庄发展蓝图。曾经的牛路村,是一个典型的“海为田、渔为业、岸为家”的古朴渔村;而今天,它已经成功变身,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生态美、产业兴、文旅旺”的滨海幸福新村。
生态筑基:陆海联手,守护最美海岸线
当你开车驶进牛路村,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洁净的金色滩涂与郁郁葱葱的红树林相互映衬,成群的白鹭在浅滩上悠闲地踱步、觅食,画面美得像首诗。这里曾是疍家人世代“耕海牧渔”的家园,坐拥着万米长的海岸线、成片的红树林、滨海原始森林、天然观潮点以及沙质细腻的台地海滩,生态家底儿那不是一般的厚实。
2021年6月,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接下了为牛路村编制未来15年发展规划的重任。规划团队一上来就抓住了“牛鼻子”——坚持“陆海统筹”这个核心理念。他们把陆地和海洋交汇的这片区域,列为保护和修复的重点,把村里的聚落、农田、湿地、海滩、海域、防护林等等,全都当成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和设计。

在规划的指引下,牛路村对老式的、硬邦邦的传统海堤动了“手术”,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如今的海堤,不仅能守护家园,还成了大家观浪听涛、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防潮减灾和观光休闲的“三合一”。
文化赋能:让海洋文化“活”在当下
牛路村不光风光好,文化底蕴更是深厚。这里有明代的簕山古堡、成片的古民居群,还有着非常独特的疍家文化遗产。在规划的时候,技术团队特别强调,改造一定要“修旧如故”,不能破坏渔村那股子原汁原味的古朴韵味。
同时,他们又巧妙地引导村里建起了完善的红林碧海景观栈道、观潮广场、邀月台、云海亭这些设施,还用3条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路线,把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和亲身的牧渔体验像串珍珠一样串联了起来。
那么,怎么让有点“沉睡”的疍家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呢?规划团队可是下了深功夫,他们深度挖掘了疍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海洋节庆元素,建议牛路村重点打造“开海节”、“观潮节”这样的休闲旅游品牌。你还别说,效果立竿见影!就拿今年防城港(簕山)观潮节来说吧,一场原汁原味的疍家婚礼在古渔村广场上演,让所有游客都沉浸式地感受到了疍家文化的鲜活与魅力。

“我特意带孩子在这儿住了两天,看表演、看大潮、赶海捡贝壳,体验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海边假期。”从湖南来的游客赵亮感慨地说。这种把绝美自然风光和深度人文体验完美结合起来的“慢旅游”,正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如今,牛路村可是妥妥的“网红村”了。今年暑假,村里平均每天要接待大约1500名游客,热度持续攀升。它已经先后拿下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国家AAA级景区等一大堆闪亮的招牌。现在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光是民宿和餐饮方面的收入,就超过了千万元大关!
产业融合:向海发展,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啊,我们打鱼就是看天吃饭,收入没个准儿。现在可不一样了,养沙虫、开民宿,天天有活干,天天有钱赚!”村里的渔民黄福生,一句话就道出了牛路村最实在的变化。
大量游客的涌入,彻底激活了牛路村的产业。生态养殖、渔家乐、海鲜餐饮、直播带货……各种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让村庄规划里“通过农业带动旅游,再通过旅游反哺农业”的产业发展愿景,真真切切地照进了现实。
在村庄规划的引领下,牛路村的村民们全方位、深度地融入了这条日益兴旺的产业链里。有的搞生态养殖,有的做特色种植,有的经营民宿,有的开饭店,有的在合作社打工,还有的通过电商把家乡的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大家的日子过得是既宜居,又宜业,红红火火。
更厉害的是,当地的沙虫、海鸭蛋、金鲳鱼这些宝贝,分别拿到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还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网上都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开船喽——”那古老的号子依然每天在北部湾响起,但牛路村的故事,已经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它不再只是一个出海的起点,更成了一个能让人们停下脚步、体验幸福生活的温暖归宿。这个千年古渔村的“潮”变新生,正在上演着更加精彩的下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