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一过就动手,会不会太早?”“霜降之后栽竹子,还能不能出鞭?”每年冬春之交,广西桂林的竹农群里总有人问“到底啥时候种竹子最稳”。为答这一题,记者跟着老竹把式廖庆华在漓江边的笋用林里跑了半个月,翻出三本“老皇历”,终于把散生、丛生、混生三类竹子的“脾气”摸了个门儿清——原来种竹和炒菜一样,火候对了,才能“出味儿”。

一、先分“竹性”,再定“时辰”
散生竹——“冬月里埋,悄悄爆鞭”
毛竹、刚竹、桂竹都算这一类。它们10月—翌年2月处于“半休眠”,笋芽没露头,营养全在鞭里。廖庆华的经验是“霜降到小寒之间最好”,土温还有15℃左右,鞭节伤口能赶在严冬前愈合,来年3月一回暖,新鞭“嗖”地就窜出去。最怕拖到3月再种,那时笋芽已鼓包,一动土就“破胎”,成活只剩五成。
丛生竹——“立春就栽,赶早不赶晚”
撑篙竹、青皮竹、麻竹等怕冷,气温低于0℃鞭根易冻烂。廖庆华把最佳窗口锁在“立春—雨水”这20天:竹苗还在“瞌睡”,叶片蒸腾小,种下后10天就能生新根;若推迟到3月底,广西日均温已破20℃,叶片猛长,白天蒸腾大,晚上地温又低,竹苗“白天出汗、晚上感冒”,死苗率立马拉高30%。
混生竹——“两段空档,随你挑”
茶杆竹、苦竹这类“半散半丛”的品种,有两次机会:一是“霜降—大雪”,二是“雨水—春分”。前者适合“移鞭”,后者适合“带母竹”。廖庆华去年11月栽了2亩茶杆竹,成活率92%;邻居老蒋3月栽的同品种,成活只到70%,原因就是春栽“母竹”动作大,伤鞭多。

二、现场实操:三步把“竹宝宝”请下地
挖竹:先找“杆柄”,再断“螺丝”
廖庆华用一把短柄凿子,贴着竹秆基部“螺丝节”一敲,“咔”一声脆响,杆柄和竹鞭同时断开,再向外30厘米下锄,连鞭带土3锹起坨,土坨直径不超过40厘米,既省工又保根。
修剪:留枝不过“五盘”,砍梢要“留芽”
散生竹留5—7盘枝,丛生竹留3—5盘,梢端最后一节必须带活芽,否则“脑袋”没了,竹苗拒不出笋。剪口用旧报纸包一下,减少水分蒸发,比涂油漆环保,还省钱。
下穴:斜躺“30度”,覆土“三踩两浇”
穴长80厘米、宽30厘米、深25厘米,把竹鞭平摆成“L”形,芽眼向两侧,覆土时分三次踩实:第一遍填半穴,踩;第二遍填满,再踩;第三遍培成“龟背”,浇透定根水。廖庆华打趣说:“竹鞭像面条,不踩不实,风一吹就‘断根’。”
三、栽后“三件套”:盖草、支杆、开沟
盖草:新鲜稻草或甘蔗叶每亩300公斤,保墒又降温,春旱季少浇一遍水。
支杆:1.5厘米粗的小竹条,三叉口一绑,抗5级风不成问题。
开沟:沿等高线挖30厘米深排水沟,桂林春季暴雨多,10分钟排干水,鞭根不“泡澡”。

四、成本与收益账
按当前桂林行情,每亩栽毛竹60丛(3秆一丛),苗钱600元,人工200元,肥料农药200元,合计1000元。第三年可少量采笋,第五年进入丰产期,年产鲜笋1500公斤、竹材3吨,亩产值6000元,成本一年就回本。廖庆华指着对面山说:“那边6亩老林,去年光卖笋就进了4万元,比种柑橘省工一半。”
五、常见“踩坑”提醒
忌“拔苗助长”:有农户春栽后见叶子打蔫,拼命浇水,结果烂鞭。正确做法是“旱浇涝排”,保持土壤含水率18%—22%即可。
忌“重茬连作”:老竹林地再栽新竹,务必轮种一年玉米或豆科作物,减少根腐病。
忌“栽深栽浅”:竹鞭入土10—15厘米最佳,过深发芽慢,过浅易风干。廖庆华的土办法:栽完鞭上覆土与原地径相平,再高出3厘米,简单好记。
返程路上,廖庆华发来一条语音:“竹子是‘懒人树’,但‘懒’要懒在点子上——时辰选对,一年光除草两次,山坡照样变银行。”照着这份“竹历”下种,你也能把成活做到九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