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工地上的扎筋工,如今让家乡荒地里长出“金奖”藕粉

你有没有想过,一碗看似普通的面,能改变一个农民的命运?

在安徽肥东县元疃镇,就有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农民——许庆贵。第一次在安徽农业大学“头雁”培训课上见到他时,你很难不注意到他:皮肤黝黑、个子不高、脸上皱纹挺深,一开口是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一看就是常年扎在田里的人。

课间休息,别人在聊天,他却赶紧追上讲课的梁进老师,虚心请教:“梁老师,我在肥东生态种藕,鲜藕价格不好就磨藕粉卖,可还是经常亏本。您说,这藕能不能换个新花样,做个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个问题,背后是他十多年的挣扎与转型。

从钢筋工到“藕农”

时间倒回几年前。1977年出生的许庆贵,中学毕业就外出打工,在池州的工地上扎钢筋。日晒风吹、跟着工程队四处奔波,是他那些年的日常。他省吃俭用,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老家。每次回来,看到村里荒地越来越多,他心里都不是滋味。

“难道就这样一直在外漂着?”返乡的念头,像颗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发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池州看到大片的藕塘。和当地藕农聊种植、聊投入、聊市场,他越聊越心动:“家乡那么多荒地,气候土壤也合适,我为什么不回去试试?”

说干就干,荒地变藕塘

想到就去做,是许庆贵一贯的风格。他拿出打工十几年攒下的100多万元,回村流转土地、开荒种藕。2013年,他正式辞去工地上的活,回家创办了“望荷家庭农场”。

“如果什么都不会,那就什么都学!”他自费修通了200亩藕塘出村的路,埋头学习生态种藕技术,还注册了“皖望荷”品牌。鲜藕卖不完,他就加工成藕粉、藕丸子,带动周边14户农民一起干,其中还有两户是贫困户。

但农业的路,从来都不好走。鲜藕价格波动大,藕粉市场竞争激烈,他依然常常面临“亏本都不好卖”的窘境。

转机,在一碗“藕遇面”里

转机出现在他参加“头雁”培训之后。

在梁进老师的指导下,许庆贵开始思考:能不能把藕和主食结合起来?比如——做藕面?

想法很美好,实践却困难重重。藕粉和面粉的比例怎么调?口感怎么把握?他一次次试验,一次次调整,终于找到了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却能保持清香脆嫩口感的黄金配比。

产品有了,起什么名字好呢?“头雁”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创意迸发——“藕遇面”。这个名字,既点出了原料,又暗含“偶然相遇的美好”,一下子就把产品的调性拉满了。

果然,在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场展销会上,“藕遇面”一炮而红,直接卖断货!

从“藕遇面”到“藕遇礼”

一碗面的成功,打开了许庆贵的思路。

他趁热打铁,组织产品沙龙,听取消费者反馈,陆续推出“藕遇礼”系列产品,把藕制品从食材升级为礼品,一步步打开中高端市场。

荣誉也接踵而至:

望荷家庭农场先后获评肥东县、合肥市、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

2023年,获肥东县“十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24年,纯藕粉在上海参展获“金奖”

同年,他个人获元疃镇乡村产业振兴“突出贡献奖”

从工地钢筋工,到生态藕农,再到创新面品开发者——许庆贵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他常说:“农业不创新,永远只能看天吃饭。”如今,他不仅卖藕、卖面,更卖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他说,未来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品牌,还要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发展,为乡村振兴真正做出点样子。

你看,只要敢想、敢做、敢坚持,哪怕是一根藕、一碗面,也能“遇”见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