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蹲在村口的鱼塘边,看那些红得像一团火的小鱼苗在水里窜?它们不是普通的鱼,是最近几年在南方不少村庄里悄悄火起来的——红罗非鱼。
第一次见这种鱼,是在粤西一个叫“鱼跃村”的地方。那天村口的老支书正蹲在塘埂上抽烟,烟圈飘着,指着水里的红影子说:“就这鱼,三年前村里还是穷山沟,现在家家户户盖新房,娃能去县城读高中了。”
这鱼,为啥能“火”到改变村子?
红罗非鱼的“红”,是天生的“卖相”。不像普通白鲢灰扑扑的,它从粉红到橘红,鳞片在太阳底下会反光,连水产市场的摊主都说:“这鱼往冰柜里一摆,比别的鱼看着就贵。”
但光好看还不够。老乡们说,它长得快,当年放的鱼苗,养到年底就能长到一斤多,甚至两斤。而且不挑食,水里的水草、剩饭粒,配合点便宜的玉米粉、豆饼,就能长得欢实。“以前养白鲢,一年能长半斤就不错了,”鱼跃村的养殖户阿强搓着手笑,“这红罗非,养一年能顶白鲢两年的分量。”
更关键的是它“皮实”。耐低氧,水浑点也没事;能在淡水池塘里活,也能去海边的咸水网箱待着。有回村里下大雨,旁边的白鲢塘死了半池鱼,阿强的红罗非塘却只浮上来几条“不想动”的,捞起来还能活。

从“小白鼠”到“摇钱树”,这里面藏着多少“门道”?
其实红罗非鱼不是土生土长的。1973年,中国从国外引进的时候,最初是在实验室当“实验鱼”的。后来发现它长得快、抗病强,才慢慢推广到池塘和网箱。现在南方的广西、广东、福建,不少村子都把它当成“主打鱼”。
养殖红罗非,最麻烦的不是喂鱼,是“调水”。阿强说,刚开始他也踩过坑:鱼苗下塘前,池塘没消毒,结果鱼全得了“水霉病”,身上长白毛,死了一大片。后来听技术站的人说,得用生石灰清塘,“一亩塘撒个七八十斤,暴晒几天,把野杂鱼和病菌都‘烫死’”。
放苗的时候也有讲究。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太密了鱼抢食,长不大;太稀了浪费水面。老乡们的经验是“一亩放两三千尾,再混养点白鲢,让白鲢帮着‘吃’水里的脏东西,水就不容易坏”。
喂养更是“精细活”。鱼的饲料不能随便买,得是粗蛋白28%以上的配合料,“就像人吃饭要荤素搭配,鱼也得吃‘营养餐’”。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每次喂到鱼“肚子鼓鼓的,又都游走了”就停。阿强说:“有次贪多喂了一把,结果鱼撑死了好几条,心疼得我三天没睡好。”
“红鱼”也会生病?看老养殖户怎么“救场”
红罗非鱼虽然抗病强,但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身”。冬春天气冷,水凉,鱼容易得“水霉病”,身上长一层白色的毛;夏天高温,水里细菌多,可能会得败血症,肚子鼓得像气球,死得快。
老养殖户的经验是“预防比治病强”。平时每天早晚都要去看水,水的颜色要是淡褐色或者油绿色,看着“活”,就说明没问题。要是水发绿发黑,就得赶紧换水,加新水进来,“就像人得天天开窗通风,水也得‘呼吸’”。
每月还得撒点生石灰,调节水的酸碱度,“水太酸太碱都不行,鱼吃不好”。有时候鱼有点不爱动,阿强就会买些益生菌,调成水泼进塘里,“让水里的好细菌多起来,坏细菌就没地方‘作祟’”。

一条鱼,让一个村子“活”了
现在的鱼跃村,塘埂边停着不少小汽车,都是养殖户买鱼回来运货的。阿强家去年养了15亩塘,亩产1200多斤,光卖鱼就收入了18万,“够在县城买套小房子了”。
老支书说,村里现在有20多家养红罗非的,最多的一家养了80亩,“以前大家都出去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小孩。现在好了,年轻人回来跟着学养鱼,村里又热闹起来了”。
前阵子我问阿强,养红罗非累不累,他笑着说:“累啊,早上五点就要去喂鱼,晚上十点才回家。但看着那满塘红彤彤的鱼,就觉得值。你想啊,一条鱼能让村子变样,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夕阳照在鱼塘上,红罗非鱼的影子在水里晃,像一团团跳动的火苗。或许,这就是红罗非鱼的魔力——它不只是一条鱼,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不少村庄“靠水吃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