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洞 A” 种植技术与产业影响:抗倒伏高产量优势及全国 61 万公顷推广成果

四川的秋天,阳光暖烘烘地洒在田埂上,老张蹲在自家棉田里,手指轻轻拨开几片宽大的叶子,露出了沉甸甸的棉桃。他咧开嘴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跟这满地的棉絮似的,白生生、喜洋洋。“你看这棉桃,个个都饱满,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他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泥,跟旁边路过的人念叨着,语气里全是藏不住的得意。谁能想到,十年前,老张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他家的棉花田,还总因为产量上不去,愁得他几天睡不着觉。而这一切的改变,都从那株藏在棉田角落里,毫不起眼的棉花开始……

那是1972年的夏天,在四川农学院的试验田里,有个叫李教授的研究员正带着学生们观察棉花长势。那天天气有点闷,眼看要下雨,大家都急着收工具,只有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小林,还蹲在田埂边,盯着几株长得歪歪扭扭的棉花发呆。“老师,这株好像有点不一样。”小林指着其中一株,“你看它的花,花瓣倒是开了,可里面的雄蕊……好像没什么粉?”李教授凑过去看了看,又捏了捏那几朵花,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这是……雄性不育?”当时谁也没太在意,只当是偶然的变异——毕竟棉花那么多,偶尔有株“怪”的也正常。可李教授心里却咯噔一下——他想起之前看过的资料,这种不育特性要是稳定,说不定对棉花育种是个大突破。后来在李教授后来的访谈里提到过,这株不育株的发现,纯属“瞎猫碰上死耗子”,但他没放过这个“偶然”。

棉花科研场景

接下来的三年,李教授和学生们像是跟这片棉田“锁死”了。春播、间苗、施肥、观察……一年两季,整整六季,每天天不亮就扛着放大镜去田里,晚上打着手电筒记录数据,蚊子咬得满胳膊包,也顾不上挠。有时候刚看到点苗头,第二天去就发现那株关键的棉花被虫子啃了,急得大家直跺脚。“当时我们几个学生都快熬不住了,”后来小林跟我们说起那段日子,“老师总跟我们说,做科研就跟种棉花一样,急不得,得等。”就这样,熬到第三年,他们终于确认,这株棉花的不育性是由隐性核基因控制的,而且特别稳定——只要是它的后代,差不多都能保持这种不育的特性。

这就是后来被叫做“洞A”的棉花。你猜怎么着?它不育得特别“老实”,一点不“调皮”,不管跟什么品种杂交,不育株率都稳定在50%,单株不育度更是能到100%——意思就是,只要是“洞A”的不育株,那雄蕊就基本“罢工”了,一点粉都不会散!省了人工去雄的麻烦不说,它配合力还特别强,恢复系也多,后来用它转育出的衍生不育系,筛选出12个通过审定的杂交种,产量高不说,还抗倒伏、适应性也强,简直是给棉花产业开了条“新路子”。

丰收的棉花田

80年代的时候,“洞A”像长了翅膀似的,从四川一路扩散到湖北、江苏、山东……农户们一开始还有点犹豫,“这新东西靠谱吗?”可种过一年就知道,这棉花苗壮、结铃多,收的时候比老品种多摘一大筐。“1995年,我们村种‘洞A’的有200多亩,”山东的王大伯拍着大腿说,“每公顷比以前能多收差不多150公斤皮棉,按当时的价,一亩地多赚两三百块,全村加起来就多了近20万呢!”到了1995年,全国推广面积已经到了61万公顷,新增产值差不多9.62亿元。这数字听着大,可对那些实实在在种棉花的说,是真真切切的好日子——以前一年到头忙下来,落不了几个钱,现在,棉田成了“摇钱树”,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老张依然会在秋天蹲在他的棉田里,只是现在棉田里的“洞A”已经更新了好几个品种,产量比以前更高,病虫害也少了。他摸着手里的棉絮,笑着说:“科技这东西,真是厉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收成,现在就跟种着‘摇钱树’似的。”而“洞A”的故事也还在继续——科研人员还在培育新的杂交种,让棉花田更有活力。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在更大的田垄上,看到更多这样从“偶然发现”里长出的“改变未来”的秘密。毕竟,有时候,最不起眼的角落,藏着最惊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