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沟镇黄金鲫鱼养殖技术推广:亩产 1500 斤助渔民亩赚超万元

在江苏兴化的沙沟镇,刚走到镇外的鱼塘边,就听见几个渔民蹲在塘埂上唠嗑,烟蒂扔了一地,话题全绕着“黄金鲫鱼”打转——“今年这鱼价又涨了,比去年每斤多赚了两块多”“你那8亩塘放了多少苗?我瞅着长得比别家快不少”“可不是嘛,镇上现在家家户户都养这个,以前咱这水产业哪有这么红火”。

这话不假。在沙沟镇,黄金鲫鱼这几年成了“香饽饽”,不光是渔民们嘴上挂着,连镇政府的宣传栏上都贴着“黄金鲫鱼养殖技术推广基地”的牌子。但你要问这鱼到底有啥特别?渔民们会挠挠头笑:“说不上来啥原理,就觉得好养,长得也快,卖得也贵。”

直到我碰到了陈长高。他是镇上郭正湖水产苗种繁育专业合作联社的社员,鱼塘边的简易棚里,他正蹲在水泥池前,手里拿着小网兜,小心翼翼地捞起一尾半寸长的小鱼苗,对着光看。“你看这鳞,跟撒了金粉似的,”他把鱼苗放回水里,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这就是咱自己孵的黄金鲫,2009年刚引回来的时候,我心里还打鼓呢。”

原来,这鱼是“混血儿”。2009年春天,陈长高从天津引进了红鲫鱼的“种子”,又找了本地的雄性鲤鱼配了对,想着试试能不能人工繁殖。“当时谁也没做过,都是凭老经验养鱼,”他说,“我把鱼卵捞出来,放在玻璃缸里,一天看八遍,生怕出点差错。”那阵子他几乎住在鱼塘边,夜里都要起来看看水温,“有时候盯着看久了,眼睛都花了,老觉得看见小鱼苗了,揉一揉又没了。”

直到2010年春天,第一批鱼苗终于孵出来了。“密密麻麻的,跟小米粒似的,在水里窜,”陈长高记得清清楚楚,“我赶紧选了8.5亩自己的鱼塘,放了8万尾鱼苗。年底起塘的时候,一网下去捞上来9000多斤鱼种,我当时手都抖了,蹲在塘边抽了半包烟,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沙沟镇鱼塘景象

这“真的”很快就传开了。2011年4月,陈长高又启动了新一轮繁育,估摸着能出个七八百万尾鱼苗——可还没等鱼苗下水,就被社员们“订光了”。“老张要200万,老李要150万,还有人打听能不能提前预定明年的,”他笑着说,“现在合作社里30多个社员都在学这技术,今年预计能孵出3000万尾,够全镇3600多亩鱼塘放的了。”

说起效益,陈长高掰着手指头算:“去年我们联社的黄金鲫成鱼亩产1500多斤,按现在市场价,每斤能卖12块多,一亩塘少说能赚一万多块。以前养常规鱼,一亩最多赚五六千,这一下子就翻了倍。”他指了指远处另一块鱼塘,几个社员正开着拖拉机往田里送饲料,“你看他们,以前是‘靠水吃水’,现在是‘懂水养水’,这技术一上手,日子就跟这鱼一样,一天一个样儿往上蹿。”

镇上的老渔民王大伯跟我说:“以前养的都是白鲢、花鲢,一年忙到头,也就混个口粮钱。现在不一样了,黄金鲫长得快,病害也少,市场上还稀罕,不愁卖。去年我家3亩塘,光卖鱼就赚了4万多,给儿子娶媳妇的彩礼钱都够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现在村里年轻人大都愿意回来养鱼了,谁还出去打工啊?守着这鱼塘,就有好日子过。”

不过,这技术真有那么神吗?我问陈长高。他蹲在池边,用手指在水里划了个圈,说:“其实也没啥秘诀,就是胆大心细。当年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了好几次,后来请教了省里的技术员,才慢慢摸出点门道——水温要控制在25度左右,饲料要定时定量,密度不能太大。你看,这鱼苗长得多壮实,”他指着池里活蹦乱跳的小鱼苗,“它们就是我们渔民的‘摇钱树’啊。”

夕阳西下,鱼塘的水面被染成了金色,陈长高和社员们收拾着工具往回走,说说笑笑的。这大概就是沙沟镇的日常:一群普通的渔民,用一尾尾巴带金的鱼,在水里“捞”起了一个更亮堂的日子。而这日子,就像鱼塘里的水,慢慢涨起来,漫过了曾经的辛苦,也漫过了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