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郫县豆瓣辣酱制作全流程:从选豆制曲到晒露,十个月修行助川农增收

今年的蚕豆又涨价了,但做成辣酱,一亩能多挣两千三。”3月18日清晨,四川郫县安德镇安宁村的李秀兰把最后一袋干蚕豆倒进泡豆池,水花一溅,她算起细账:鲜蚕豆地头价2.4元/公斤,烘干后折损四成,可要是做成蚕豆瓣辣酱,出厂批发价就能到14元/公斤,足足翻了三番。

安宁村是川北春播蚕豆主产区的末梢,过去农户图省事,把豆子卖给贩子,一斤赚不了五毛。2021年,省农科院加工所牵头的“豆瓣辣酱标准化生产”试点落到这里,李秀兰第一批报了名。三年过去,村里多了12家辣酱小作坊,年消化蚕豆400吨,户均增收1.8万元。

一、选豆:从“看颜值”到“掐水分”

“做辣酱的蚕豆,粒径得在8毫米以上,烘干水分≤13%,破瓣率低于5%。”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陈杰蹲在仓库门口,随手抓起一把豆子,指甲一掐,豆芯粉化,“这就是合格干豆瓣,泡豆时才吸得匀。”

过去农户只管产量,不管品相,贩子压价狠。试点启动后,收购标准直接贴在村口小卖部墙上:一等豆瓣每公斤溢价0.6元,二等0.3元。李秀兰把自家20亩蚕豆全部换成“成胡10号”,粒大皮厚,亩产虽降了30公斤,但等级上去了,卖价反而高出一截。

选豆场景

二、制曲:米曲霉的“川味特训”

泡豆池上方,一块简易温湿度计挂在木梁上。李秀兰的儿子张程负责制曲,他打开手机里的“川豆瓣”小程序,输入室温22℃、水温15℃,系统自动弹出浸泡时长:1小时40分。

“以前凭感觉泡,不是硬芯就是发酸。”张程把泡好的豆瓣倒进竹匾,撒入0.4%的沪酿3.042米曲霉,拌匀后推入发酵室。30小时后,菌丝白绒绒盖满豆面,品温升到37℃,他戴上手套翻曲,“温度一超38℃,豆瓣就会发苦,必须开窗散热。”

四天后,黄绿色孢子布满豆瓣,曲香扑鼻。张程把成曲装进透气麻袋,准备进入最关键的晒露环节。

三、晒露:瓦缸里的“日光浴”

安宁村后山的缓坡上,300口瓦缸排成梯田状,每口缸口蒙着白纱布。张程把70公斤豆瓣曲倒入缸中,加入100公斤22波美度盐水,盐度精确到0.1%。“盐少了易酸,多了抑制发酵。”他边说边用木棍搅拌,酱体泛起红褐色泡沫。

晒露期长达8个月,前两个月每两天翻酱一次,后六个月每月两次。张程的微信运动步数常年霸榜:“每天翻缸300口,相当于走8公里。”

2023年夏天,四川遭遇极端高温,缸温一度飙到45℃。张程紧急加盖遮阳网,并往缸沿泼井水降温,“要是晚一天处理,整缸酱就废了。”最终,这批豆瓣氨基酸态氮达到0.82%,超出标准0.07个百分点。

晒露场景

四、辅料:二荆条与菜籽油的“联姻”

晒酱的同时,辣椒酱和红油也在同步制作。李秀兰选用本地二荆条,这种辣椒辣度适中、香味浓。100公斤鲜椒加17公斤井盐,装坛腌制3个月,开坛时椒香冲鼻。

红油则用川西坝子的菜籽油,10公斤干辣椒慢火炸至焦糊,油温控制在160℃,“火大了发苦,小了不香。”李秀兰把炸好的红油过滤,装进陶罐静置七天,颜色红亮如琥珀。

五、配方:五种风味的“加减法”

安宁村辣酱有五种配方,最畅销的是红油豆瓣。张程按原汁豆瓣100、红油10、辣椒酱30、芝麻酱12、白糖2.4、香料粉0.3、甜酒酿5的比例调配,搅拌时芝麻酱的醇香混着辣椒的辛香,引得邻居小孩直咽口水。

“元红豆瓣走北方市场,香油豆瓣供火锅店,金钩豆瓣加了干虾仁,出口到新加坡。”张程的账本记得细:2023年红油豆瓣卖了12吨,批发价14元/公斤,毛利42%。

六、包装:陶坛里的“后熟密码”

新配的辣酱装进1斤装陶坛,封口后再静置半个月。“这叫后熟,让各种味道再融合一次。”李秀兰指着仓库角落的20口老陶坛,“最老那坛是2021年的,现在开坛能卖到80元/斤。”

七、市场:从村口小卖部到跨境电商

2024年春节前,张程在拼多多开了店铺,主打“川北晒露豆瓣”,3个月卖出8000单。最远的一单发到加拿大温哥华,买家留言:“小时候外婆家的味道。”

村里的小作坊也抱团成立了“安宁豆瓣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检测、统一销售。2023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带动周边200户农户种植蚕豆1200亩。

八、风险:天气与市场的“双重考验”

“最怕连续阴雨。”李秀兰记得2022年秋天,晒酱期遭遇20天阴雨,豆瓣发酸报废了3吨,损失近10万元。合作社后来建了烘干房,阴雨天用40℃热风模拟日晒,虽然风味略逊,但能保产量。

市场价格波动也大。2023年底,辣椒价格从3元/公斤涨到5.2元,张程提前囤了20吨盐渍辣椒,“赌对了,多赚了8万。”

九、未来:数字车间的“老味新生”

省农科院正在安宁村试点“豆瓣辣酱数字车间”,温度、湿度、盐度全部传感器实时监控,数据接入省农产品加工云平台。陈杰算了笔账:数字化后,优品率能从75%提升到90%,能耗降20%,人工成本降30%。

“机器再先进,也替代不了瓦缸晒露的老味。”李秀兰坚持留50口传统瓦缸,“这是川人的根,得留着。”

夕阳西下,张程把最后一缸辣酱盖上纱布,缸沿的“安宁豆瓣”红印被余晖染得发亮。十个月后,这些豆子将变成一缸缸红亮的辣酱,带着川北的阳光与风,走向更远的地方。

文中人物、数据均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加工所2021 - 2024年“豆瓣辣酱标准化生产”项目档案及安宁村合作社财务公开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