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种到丰收:揭秘湘早籼32号等优质早稻品种的5大高产管理要点

选种难、技术老套,不少早稻种植户看着别人田埂上沉甸甸的稻穗,自己心里直犯愁。7月初,赫山区农业农村局把“课堂”搬到了八字哨镇的田埂上,一场针对早稻示范新品种技术成效的现场观摩会,让80多名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找到了答案。田埂间的稻浪里,藏着今年早稻丰收的“密码”。

这场观摩会选在八字哨镇的高粱坪村和金家堤村,这里是赫山区双季稻种植的核心区。往年,不少农户抱怨市场上水稻品种多如牛毛,选来选去总踩坑;有的即便选对了品种,施肥、防虫的技术也跟着“凭经验”,产量总上不去。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说,这次把大家聚到田里,就是要让“好品种”和“好技术”看得见、摸得着。

走进高粱坪村的示范田,20个早稻新品种正“列队”生长。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小李蹲在田埂边,拨开一株湘早籼32号给大家看:“大家仔细看,这个品种分蘖能力强,穗子比普通品种大一圈,谷粒也饱满。”他手里拿着测产记录本,“我们在水肥条件中等的田块种了两亩,前几天机收实测,亩产1100斤,而且米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不远处,中早83、中安早35等品种长势也各有特点,有的茎秆粗壮抗倒伏,有的抽穗整齐熟相好。

除了看品种,技术员还带着大家学技术。在金家堤村的“水肥管控”科技示范基地,一块田块里,氮磷钾肥料按比例溶解在透明管道里,顺着滴灌带精准输送到稻根周围。“传统施肥要么烧苗要么浪费,这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定制’肥料比例。”技术员指着田埂边的检测报告解释,“我们在100亩田里用了这套技术,比常规施肥每亩省化肥30斤,稻谷千粒重还提高了2克。”

更让种植户们兴奋的是“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往年打药,要么打得勤费钱,要么打得少效果差。观摩会现场,技术员演示了“诱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的组合:一盏太阳能诱虫灯挂在田埂上,下方接虫袋里已经装满了斜纹夜蛾、二化螟等害虫;旁边插着的性诱剂牌,能吸引雄虫“断子绝孙”。“这种方法不用高毒农药,一亩田成本不到20元,能有效减少30%的虫口密度,比普通打药省药费,还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

田埂上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来自兰溪镇的种植大户老王,今年种了50亩早稻,正愁选哪个品种。他蹲在湘早籼32号田边,扒开稻穗数着谷粒:“这品种我去年试种过,就是没掌握好施肥时间,今年听专家这么一说,我知道该咋管了。”旁边的年轻种植户小周则围着“镉低积累水稻种植”技术问个不停:“我家田块土壤有点镉超标,这个品种真能降下来吗?”技术员递过一份检测报告:“你看,这个金早645品种,通过基因改良,能把土壤里的镉吸收量降低40%,种出来的米镉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现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现场“辅导员”们成了香饽饽,大家拿着自己田块的照片请教:“我这田块密度是不是太密了?”“这个时期该控肥还是追肥?”技术员们边看边记,针对不同问题“开药方”。有的说:“你这田块肥力中等,后期可以适当补施穗肥,千粒重能再提高点。”有的答:“这个病虫害发生在分蘖期,用生物农药就能控制,别等到灌浆期再打药,影响米质。”

培训结束时,不少人拿着笔记本舍不得走。老王合上本子,眼里闪着光:“以前种地靠感觉,今天才算摸到了门道。回去后我就把这20个品种都试种一点,再按专家说的科学管水施肥,今年目标亩产冲1000斤!”小周则在手机里存满了照片和笔记,“我把每个品种的田间表现都拍下来,还加了技术员的微信,以后有问题随时请教。”

在赫山的田埂上,这样的田间课堂正在成为常态。近年来,赫山区农业农村局针对粮油作物“多乱杂”、技术落地难的问题,每年都会组织多场观摩会、培训会,把专家“请”到田间,让技术“沾”着泥土味。就像这次观摩会,20个示范品种、5项实用技术,不仅让种植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更在田埂间播下了科学种粮的种子。或许,早稻丰收的密码不止一个,但选对品种、用对技术,一定是打开丰收之门的钥匙。未来的田埂上,会有更多这样的“传经人”,带着农户把日子种得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