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的培训教室里热闹非凡。一场接地气的农业技术培训刚刚结束,农户和企业代表围在专家身边,热切地询问各种问题。这背后,是共和县00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智囊”们,带着技术和方案扎根一线的生动实践。
当天上午,工作站的“科技小分队”兵分三路,直奔企业和农场。在青海和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菜种植区,技术人员现场支招,详细讲解了病害防治和采收后的冷藏保鲜要点。

而在海南州金海旭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则敲定了2026年科技项目的申报细节,为企业发展找准“科技支点”。存海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里,成员们一边查看高架基质栽培的草莓长势,一边记录试验数据,针对新棚的栽培管理和病害防治给出“定制建议”。
“我们的生菜最近总闹霜霉病,损失不少,正‘颇烦’着哩!”青海和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见到工作站成员时,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烦恼。面对农户的实际需求,工作站成员们提供了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培训课上,三位专家的讲解更是让在场农户受益匪浅。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张玉鑫副研究员拿着辣椒品种样本,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种出“优质高产椒”。

云南农业大学的胡先奇教授用幽默的语言,结合共和县实际情况,把常见的2种虫害、6种病害的识别方法编成“顺口溜”,使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共和农畜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赵璟云高级农艺师则当起了“产业向导”,他梳理了当地蔬菜企业的种植现状,指出了品种单一、销路不宽等问题,并提出抱团发展、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等建议,希望让共和的果蔬走出青海。
“培训不是到此为止,我们要做的是‘长久账’。”工作站负责人在培训尾声的表态,给农户们吃了“定心丸”。接下来,工作站将持续攻关核心技术,联合企业建示范基地,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变成田间地头的“摇钱树”。同时,还会定期开展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致富”的本土人才,让他们成为带动乡亲们发展产业的“领头雁”。
从温室大棚里的“把脉问诊”到培训课堂上的“传经送宝”,共和县00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下乡记”还在继续。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科技服务,正悄悄改变着当地的农业面貌,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了产业兴旺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