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始终是影响产量与品质的核心难题。由于温室、大棚等封闭或半封闭环境温湿度高、复种指数大,蚜虫、粉虱、蓟马、小菜蛾等害虫极易暴发,而化学农药滥用又易导致农残超标、害虫抗药性增强及天敌减少。近年来,以防虫网阻隔和信息素诱杀为代表的绿色防控技术,因其高效、安全、环保等优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设施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主推技术。然而,不少种植户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选型不当、安装不规范、使用时机不准等问题,导致防控效果大打折扣。本文结合一线农技推广经验、科研试验数据与国家技术标准,系统解析这两项技术的应用效果与实操注意事项,助力菜农实现“少打药、多收菜”。

一、防虫网:物理阻隔的第一道防线,细节决定成败
防虫网通过物理屏障阻断害虫迁入,是设施蔬菜“源头防控”的关键措施。其核心作用在于阻止蚜虫、粉虱、斑潜蝇、小菜蛾等体型大于网孔的害虫进入棚室,从而减少虫源基数,降低病毒病(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传播风险。
“在山东寿光、河北饶阳等地的示范点,规范使用40目防虫网的番茄大棚,粉虱和蚜虫发生率比未覆盖棚室降低85%以上,病毒病发病率下降70%。”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蔬菜首席专家张宝聚指出,“但前提是网体完整、安装严密、管理到位。”(资料来源:《设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案例汇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4年)
然而,实践中常见误区包括:
网目选择错误:40目(孔径约0.42mm)可有效阻隔多数害虫,但部分农户误用20目甚至更粗的网,导致小型蓟马、烟粉虱仍可侵入;
安装不严密:棚膜与防虫网之间留有缝隙,或门帘未及时闭合,形成“虫道”;
长期不更换:防虫网老化破损后未及时修补,失去阻隔功能。
正确做法应遵循以下规范:
1. 选用40—60目白色或银灰色防虫网,银灰色网还具一定驱蚜效果;
2. 覆盖时确保棚体全封闭,包括顶部、侧窗、通风口及进出口,接缝处用卡槽或压膜线固定;
3. 进出棚室后立即关闭防虫网门帘,避免“开敞式”管理;
4. 每季结束后检查网体,破损处及时修补,连续使用2—3年后更换(权威出处:《设施蔬菜防虫网应用技术规程》,NY/T 3950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二、信息素诱杀:精准“诱敌深入”,实现靶向防控
信息素诱杀技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模拟雌虫释放的化学信号,吸引雄虫进入诱捕器,从而干扰交配、降低后代种群数量。该技术对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效果显著,具有专一性强、不伤天敌、无农残等优点。
在江苏南京江宁区某蔬菜合作社的试验中,番茄大棚悬挂小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每亩4—6个),连续使用3个月后,田间幼虫密度较对照区减少62%,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次(实地案例:试验地点为江宁区谷里街道,样本面积50亩,2024年3—6月监测)。
但要发挥最佳效果,需注意以下关键点:
1.对症选型:不同害虫需使用对应信息素。例如,小菜蛾与甜菜夜蛾信息素不能混用;
2.科学布设:诱捕器应悬挂于作物冠层上方20—30厘米处,避免被叶片遮挡;棚室四周及风口处可适当加密;
3.及时更换:信息素诱芯有效期通常为4—6周,需按说明书定期更换,否则诱效骤降;
4.配合使用:信息素诱杀主要减少雄虫数量,建议与防虫网、黄板、生物农药等措施协同,形成“阻隔—诱杀—生物防治”组合拳。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强调:“信息素不是‘万能药’,它适用于虫口密度较低时的预防性防控,若田间已暴发虫害,需结合其他手段快速压低基数。”(资料来源:《蔬菜害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问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年)

三、综合应用:构建设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单一技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病虫害压力。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广“防虫网+性诱剂+色板+生物防治”集成模式(权威出处:《“十四五”全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方案》,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2022年)。
例如,在浙江嘉善某现代化蔬菜基地,采用“40目防虫网全封闭+小菜蛾/甜菜夜蛾双诱芯诱捕器+黄蓝板+释放丽蚜小蜂”组合,实现全年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0%,产品100%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示范场案例:基地面积200亩,2023—2024年运行数据)。
此外,还需配套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棚内外杂草、残株,减少虫源;合理通风降湿,抑制病害发生;轮作非寄主作物,打破害虫生活史。
四、绿色防控不是“不用药”,而是“科学用”
防虫网与信息素诱杀作为绿色防控的“硬核装备”,其价值不仅在于减少农药使用,更在于重构设施农业的生态平衡。然而,技术落地的关键在于“规范”与“坚持”。菜农需摒弃“一劳永逸”的幻想,将绿色防控融入日常管理,做到“早部署、细操作、勤维护”。
正如一位在寿光种棚二十年的老农所说:“以前见虫就打药,现在先看网、再查诱捕器,心里有底了,菜也更安全了。”未来,随着智能监测、自动诱捕等新技术的融入,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控将更加精准高效,但不变的核心,始终是尊重生态规律、坚持系统思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产得出、产得优、产得安”的高质量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