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识别要点与绿色防控技术全解析

每年6月至8月,是我国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大斑病、小斑病高发的“危险窗口期”。这两种由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常被农户混淆,却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轻则减产10%至20%,重则导致植株早衰、籽粒干瘪,甚至绝收。在黄淮海、东北及西南玉米主产区,近年因气候异常、品种抗性下降等因素,病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如何准确识别、科学防治,成为保障玉米稳产增产的关键一环。本文结合植保专家经验、田间实证案例与国家技术规范,为种植户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防控指南。

如何识别和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病后最佳的用药时间和药剂选择是什么?

一、大斑病与小斑病:症状相似,病原不同,危害机制各异

尽管二者均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病斑,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显著差异。

玉米大斑病由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引起,典型症状为叶片上形成大型梭形病斑,长5至10厘米,宽1至2厘米,灰褐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背面生出黑色霉层。病斑常沿叶脉扩展,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导致整叶枯死。该病喜冷凉高湿环境,东北、华北北部发生较重。

玉米小斑病则由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所致,病斑较小,椭圆形或近圆形,长0.5至2厘米,黄褐色至红褐色,边缘有明显黄色晕圈。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可密布全叶,远看如“火烧状”。小斑病偏好高温高湿(25℃至30℃),在黄淮海、长江流域危害更甚。

“很多农户把两种病混为一谈,用药不对症,效果自然打折扣。”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振营强调,“准确识别是科学防控的第一步。”(资料来源:《玉米主要叶部病害识别与防控技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版)

二、病害高发背后:三大诱因不容忽视

气候条件异常
2023年夏季,黄淮海地区连续降雨超30天,田间湿度长期高于85%,为小斑病暴发创造了理想环境。数据显示,该区域小斑病平均发病率达35.7%,较常年偏高1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2023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年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抗病品种推广不足
目前市场上部分高产品种对大斑病或小斑病抗性较弱。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品种审定公告,仅约40%的国审玉米品种明确标注对大斑病或小斑病达中抗以上水平(权威出处:《2024年国家审定玉米品种目录》,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89号)

田间管理粗放
秸秆还田虽有利于培肥地力,但若未充分腐熟,残留病菌成为次年侵染源。此外,密度过高、排水不畅、偏施氮肥等,均会削弱植株抗病力。河北邢台某合作社2024年对比试验显示,合理密植(4500株/亩)田块的大斑病发病率比密植(6000株/亩)田块低18.3%(实地案例:试验地点为邢台市南和区,样本面积200亩,2024年6—8月监测)

如何识别和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病后最佳的用药时间和药剂选择是什么?

三、构建“早防—精治—强管”三位一体防控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到药剂防控多措并举。

 优选抗病良种,筑牢第一道防线
种植户应优先选择经国家或省级审定、明确标注抗大斑病或小斑病的品种。例如,“郑单958”对小斑病表现中抗,“先玉335”对大斑病抗性较好,“京科968”则兼具双抗特性。购种时务必查验品种审定编号及抗病鉴定报告(权威出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22年第3号)

 科学田间管理,切断病害传播链
推行秸秆粉碎深翻或高温堆肥处理,减少田间菌源。合理密植,确保通风透光;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氮肥过量。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吉林省梨树县某示范农场连续三年实施“秸秆离田+宽窄行种植”模式,大斑病发生率稳定控制在8%以下。

抓住关键窗口期,精准药剂防控
药剂防治应把握“早防、早治”原则。在玉米拔节至抽雄期,若田间初见病斑或预报未来3天有连续降雨,应及时喷药。推荐药剂包括:
-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亩;
- 430克/升戊唑醇·肟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亩;
- 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毫升/亩。

喷药时务必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间隔7—10天连喷2次。无人机飞防作业时,亩用水量不低于1.5升,确保药液沉降效果(资料来源:《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NY/T 3942-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如何识别和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病后最佳的用药时间和药剂选择是什么?

探索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
近年来,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等生物制剂在防控叶部病害中展现潜力。河南省农科院在驻马店开展的试验表明,拔节期喷施10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克/亩,对小斑病防效达68.5%,且对天敌安全(数据来源:《生物农药在玉米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植物保护》2024年第50卷第3期)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防控,本质上是对农业生产系统韧性的考验。面对气候变化与病原变异的双重挑战,种植者需摒弃“见病才治”的惯性思维,转向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生态管理为核心、精准用药为补充的综合防控模式。

正如一位扎根豫东三十年的农技推广员所言:“病害防得住,玉米才站得稳;叶子保得住,棒子才长得饱。”唯有将绿色防控理念融入日常田管,才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智能监测、遥感预警等数字技术的普及,玉米病害防控将更加精准高效,但不变的核心,始终是科学种田、尊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