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空杆怎么防治?玉米空杆有哪些防治措施?

玉米空杆是影响产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植株只长茎叶不抽穗,或抽穗后不结籽。这种情况如果早期不加以控制,会导致减产3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早期就开始采取系统防治措施。

一、选择适合的品种

选对品种是预防空杆的第一步。不同品种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差异很大,选择时需要考虑三个要点:

首先要选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根据种植区域的温度、无霜期和土壤条件,选择当地农业部门推荐的品种。比如北方地区要选耐低温、早熟的品种,南方多雨地区则需要抗涝性强的品种。

其次要关注品种的抗逆性。选择能抵抗常见病害和虫害的品种,这样的品种在遇到不良环境时仍能正常生长。要特别关注品种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这些病虫害会直接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最后要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建议每2-3年更换一次品种,这样可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减少病害发生。轮换种植不同特性的品种,能有效降低空杆发生率。

二、做好种植管理

从出苗到拔节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管理直接影响后期是否会出现空杆。

合理控制密度

种植过密会导致植株间争夺养分和阳光,容易引发空杆。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一般每亩种植3500-5000株。平展型品种宜稀植,紧凑型品种可适当密植。要确保植株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因拥挤导致发育不良。

保证播种质量

播种时要把握时机,北方在地温稳定在10-12℃时播种,南方要避开雨季。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沙土可稍深,黏土要稍浅。播后要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注意播种要均匀,避免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及时问苗定苗

在玉米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要去除弱苗、病苗,保持株距均匀,让每株玉米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定苗时要保留生长健壮、整齐一致的幼苗,确保群体生长均衡。

三、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早期生长对环境很敏感,需要特别注意水分和温度管理。

水分管理

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但切忌大水漫灌。拔节期是穗分化关键期,需水量增大,遇到干旱必须及时灌溉。同时要做好排水措施,避免田间积水。在多雨地区,要提前开挖排水沟,确保雨水能及时排出。

温度调控

北方春季要注意防寒,可采用地膜覆盖提高地温。遇到倒春寒天气,可喷施叶面肥增强植株抗寒能力。南方夏季要防高温,可通过浇水和改善通风来降低田间温度。高温期间可在早晚浇水,帮助植株降温。

四、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是预防空杆的重要环节。

施足底肥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化肥。每亩可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配合使用氮磷钾化肥。施肥要均匀,避免烧苗。注意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否则容易引发病虫害。

巧施拔节肥

在6-8叶期追施拔节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肥。施肥时要在植株旁开沟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注意根据植株长势调整施肥量,长势弱的可适当多施,长势旺盛的要控制用量。

及时补充叶面肥

发现植株缺素时,要及时喷施叶面肥。比如缺磷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缺锌可喷施硫酸锌溶液。叶面施肥要选择在早晚进行,避免在中午高温时喷施。

五、防治病虫害

早期病虫害会直接影响植株生长,导致空杆。

病害防治

重点防治根腐病和粗缩病。播种前可用药剂处理种子,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防治粗缩病关键要控制传播媒介灰飞虱,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源。

虫害防治

主要防治地老虎、玉米螟和蚜虫。可通过深耕减少虫源,发生虫害时及时用药防治。要掌握最佳防治时期,比如防治地老虎要在幼虫三龄前进行。

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定期田间巡查

要经常到田间观察玉米生长情况,及早发现问题。重点关注植株长势是否均匀,叶片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病虫害迹象。

记录生长情况

建议记录每年的种植管理措施和玉米生长情况,便于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方法。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一旦发现有空杆迹象,要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发现植株生长不良,可及时追施速效肥;发现病虫害,要立即用药防治。

总结

预防玉米空杆要采取综合措施,从选择品种到田间管理都要做到位。重点要抓好早期管理,培育健壮植株,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空杆率,保证玉米产量。记住:前期管理越细致,后期收成越有保障。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将空杆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确保玉米稳定产高产。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网

中国玉米产业技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