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棚膜滴水是什么原因?大棚棚膜滴水怎么解决?

冬春季节,走进大棚经常会看到棚膜上挂满水珠,时不时往下滴。这些水滴不仅影响透光,还容易导致作物病害。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大棚滴水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大棚滴水的原因

大棚滴水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温差问题。冬春季大棚内外温差能达到15-30度,室内水汽遇到冰冷的棚膜就会凝结成水珠。就像冬天在室内玻璃上看到水珠一样,这是同样的道理。

其次是棚膜质量问题。好的棚膜添加了流滴剂,能让水珠连成一片顺着流下来。如果用的是劣质棚膜或者流滴剂失效,水珠就会一颗颗挂在上方,积多了就往下滴。有些便宜棚膜刚用时还好,用个把月就开始滴水,这就是流滴剂质量不好。

第三个是棚室结构问题。如果棚顶太平,角度不够,或者棚膜铺得不够紧,有凹陷的地方,水珠就容易积在那里,最后形成滴水。这就好比一个不平的桌面,水总是往低处聚集。

最后是管理问题。比如浇水太多、通风不够,导致棚内湿度过大,也会加重滴水现象。特别是有些种植户担心通风会降温,结果棚内湿气排不出去,反而造成更多问题。

五个解决方法

选对棚膜

买棚膜时要选内添加型流滴剂的,这种效果能维持2-3年。不要贪便宜买劣质棚膜,有些标注含流滴剂,实际含量不足,用个把月就失效了。厚度选择上,北方建议用0.12-0.15毫米的,南方用0.10-0.12毫米的。选购时可以要厂家提供检测报告,确认流滴剂含量。

优化棚室结构

棚膜倾斜角度最好在25-30度之间,这样水珠能顺着流下去。安装时要拉紧铺平,避免出现褶皱。如果是老棚,可以适当调整拱架,确保膜面平整。安装时最好选无风天气,从两边往中间拉,用压膜绳固定,绳子间距1米左右比较合适。

科学管理温湿度

浇水要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或微喷,这样能减少水分蒸发30-50%

浇水时间选在晴天上午9-11点,这时温度升高,便于水分蒸发和排出

适时通风,晴天温度升到25度以上时开顶通风,阴天中午短时通风20-30分钟

夜间加盖保温被,或者搭二层膜,减少热量散失

做好日常维护

每月清洁一次棚膜,内侧用软布清水擦拭,不要用洗涤剂,以免破坏流滴剂。外侧用低压水枪冲洗,从棚顶往棚脚方向冲。发现破损及时修补,小洞用专用胶带,大洞用同材质棚膜修补。不用时要清洁干净,折叠好存放在干燥处,最好垫上报纸防潮。

应急处理办法

如果突然出现滴水,可以用0.5%的洗洁精溶液擦拭棚膜内侧,能管7-10天。或者在作物上方搭塑料薄膜接水,用竹竿搭支架,高出作物10-15厘米,让水流到两边的集水槽里。这些方法虽然不能根治问题,但能暂时保护作物。

实用小贴士

新建大棚时就要考虑好棚顶角度,这是基础

选购棚膜要认准正规厂家,看用户评价

每天早晚观察棚内湿度变化,及时调整

定期检查棚膜流滴效果,发现问题早处理

做好记录,总结适合自己大棚的管理方法

不同作物对湿度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

遇到连续阴天更要注意通风排湿

特别提醒

解决大棚滴水需要耐心,不能着急。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比如选了好棚膜,但管理跟不上,效果也会打折扣。相反,如果棚膜一般,但管理到位,也能减轻滴水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大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措施。每个大棚的情况都不一样,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观察、多记录、多总结,慢慢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大棚的管理方法。

解决大棚滴水问题不仅能减少病害,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虽然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但长远来看是很值得的。希望这些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种植顺利!

参考资料来源:

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指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棚室环境调控技术》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管理手册》